面癱、面癱後遺癥、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的傳統治療方法有針灸、貼藥、拔罐、切割、火針、電針、理療、鼻塞藥、介入治療、面部註射藥,以及壹些民間方法如擦鱔魚血等。這些傳統方法為中華民族的發展繁榮和消除疾病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但面癱、面癱後遺癥、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面肌疾病的治療存在嚴重甚至不可克服的後遺癥,是大量患者壹生巨大痛苦的來源。面部肌肉有扁平、扁平薄皮肌和條狀扁平肌。這些肌肉來自顱骨的不同部分,分布在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圍。扁平的環狀肌和扁平的放射狀肌與周圍的肌肉組織相連。當這些肌肉收縮和放松時,它們可以放大和縮小眼睛、嘴巴和鼻孔。同時影響面部皮膚活動,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多種表情。大約有26塊面部肌肉。它們相互重疊,各有各的功能。如在面部註射針灸、拔罐、貼藥、電針、火針、養神經藥物等,進行幹預治療。這些治療會引起這些肌肉的損傷、出血、纖維化和炎癥反應。因此,治療面癱最好采用針刺手法,治療過程中不使用藥物或電針。針灸治療法則:祛風通絡。藥方:合谷、太沖、鄭虔、頰車過地下室、頰車過地下室、風池、下關、香迎、承漿或承頰。壹次選三四個點。加減:若眼皮合不上,目露淚痕,加竹、魚腰、絲竹,陽白透魚腰。耳後疼痛者,加風。味覺減退者,加連泉。手法:平步謝平,針刺。操作:合谷穴、太沖穴、風池穴針刺,用瀉法,下通法,直通法,迎香法,平瀉法,用陽白刺入魚腰,地倉刺頰車,頰車斜刺地倉,用抽針法使面部肌肉向後抽動,留針20分鐘。其余穴位均采用補瀉法治療。【4】膏藥是壹種外用中藥,古代稱薄膏藥。它是用植物油或動物油熬成膠狀物質,可長期塗於布、紙或皮膚的壹面。可敷於患處,主要用於治療瘡瘍、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早在很久以前,中國醫學家就說過,“膏藥能治病,沒有專門的湯劑。如果使用得當,它會發出聲音。”面癱康等膏藥療效好、方便、省時、費用低,是目前治療面癱的重要方法。食療中醫認為,面癱多因脈虛,風寒侵襲,或風熱、風痰、瘀血阻滯經絡,氣血不和,引起肌肉松弛。如果前期註意中醫和針灸,效果會不錯的。西醫主張早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和改善血液循環、營養神經、抗病毒等藥物。但如果激素使用過多,會產生很多不良反應和副作用,使人胖胖腫腫,水鈉瀦留,免疫力下降,恢復緩慢。在醫生確定的治療方案下,配合科學飲食,可以有效輔助治療面癱。可選擇以下食療方法:1、防風粥:防風10-15g、蔥白梗、粳米30-60g,將前兩味加水煎煮取汁,去渣,粳米煮粥,粥熟時加入藥汁,煮成粥,溫服。本方能祛風解表散寒,適用於風寒襲絡所致的面癱、肌肉酸痛。2.薄荷糖:藕粉30克,白糖500克。將白糖放入鍋中,加水少許,用文火煉制,然後加入薄荷粉,調好勺子,不粘手時繼續煉制,即有疏風清熱、辛涼解表的功效。對突發性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咽幹、輕度口渴等有效。3.川芎白芷燉魚頭:川芎3-9克,白芷3-9克,鱅魚500克,蔥、椒、姜、鹽各適量。大火燒開,再小火燉半小時,早晚吃魚喝湯。本方可祛風散寒,活血通絡,適用於外感感冒引起的面癱。4.姜糖蘇葉飲:紫蘇葉3-6克,生姜3克,紅糖15克,沸水浸泡5-10分鐘。本方具有散寒解表的功效。適用於外感感冒引起的各種疾病。5、大棗粥:大棗3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煮至熟爛成粥,此方氣血,適用於口眼虛弱、氣短乏力者。6.沈湯榮:白參2克,枸杞子2克,葡萄幹2克,蓮子肉2克,山藥2克,蓮子12克,陳皮3克,大棗2枚,核桃肉2枚。分2-3次口服湯劑。本方具有補中益氣、滋補肝腎之功效。7.生地黃全蠍湯:取生地黃20克,枸杞子10克,全蠍3 ~ 5只,天麻10克,豬肉10克,陳皮、生姜適量,煮湯。其中,全蠍是治風的重要藥物,也是著名的昆蟲食品。與其他藥物配伍,能滋陰養血,祛風通絡。適用於中、恢復期患者,尤其是壹直患有肝腎陰虛,頭暈耳鳴,四肢麻木,外風內風兼而有之者。而且孕婦要慎用。8.參芪烏雞湯:準備黨參15g,北芪15g,田七10g,僅去除皮脂的竹絲雞絲四分之壹,煮湯用生姜2片。該湯劑能補虛扶正、化痰糾偏,適用於恢復期氣血虛弱患者。另外,癥狀穩定好轉時,患者仍可咀嚼口香糖(口香糖),兩側均可,以患側為主。通過積極鍛煉相關肌肉和肌群,促進功能恢復。[5]
上一篇:妳知道有哪些不致命但是很累的慢性病嗎?下一篇:頭痛除了打針吃藥還有什麽方法可以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