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益氣舉仙湯
配方包括炙黃芪、防風、炒白術、炒枳實、炒葛根、山茱萸。
功能升陽解郁,益氣固表,清熱。
病情重者加柴胡、升麻;
脾胃泄瀉者加紅燒肉寇、罌粟殼。
便秘加肉蓯蓉;
脾胃不和者加木香、砂仁、雞內金;
脾胃虛寒者加炮姜、附子;
肝脾不和者,加白術、柴胡、麥芽。
病史及目前癥狀:胃痛多年,間歇性,吞酸嘔吐,不能進食,胸膈腫脹,腹部打雷,大便稀,數日。越來越瘦,氣短自汗,肚子自覺下墜疼。壹點勞動導致疲勞,西醫診斷胃下垂。來到診所,天氣暖和但手腳冰涼,臉色蒼白,身體瘦弱。六脈沈細,弱弱,舌淡白。
辨證:慢性陽虛內寒,中氣不足。
治法:溫中焦,健脾益氣,和胃止痛。
食譜:幹姜、紅參(另煨)、白術、茯苓、川烏(先用沸水煨)、肉桂(用沸水煮)、黃芪、砂仁、炒補骨脂、甘草、大棗、炒玉米、陳米。
壹個周期給藥後,便溏、腹痛略有減輕,肢冷逐漸恢復,可少量飲食。腹部還是會下墜,有時候會疼。脾胃漸調,中陽尚虛,氣虛落。保留原處方,加大劑量治療。
連續服用20劑後,食欲增加,精神好轉,面色變紅,腹痛便溏逐漸緩解,四肢發冷逐漸恢復,腹部偶有不適,輕度跌倒。復查後胃下垂明顯改善。脈象調制有力,舌質紅潤。陽虛中氣抑郁癥狀逐漸好轉,氣血兩虛,沖掉了任脈兩虛。取而代之的是溫補藥:黃芪、當歸、炒白芍、霍玲、菟絲子、炒補骨脂、白術、炒升麻、鹿膠(溶化後口服)、砂仁、炒甘草、附子(先用開水燙壹下)、幹姜、大棗。
服用壹個周期後,我的身體得到了改善,我能夠步行數英裏。腹部沒有下墜的感覺,精神飽滿,睡眠和食物都很好,胃下垂基本治愈。常吃補中益氣丸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