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陰癢痛,散在小潰瘍面,局部皮膚增厚粗糙,顏色略白,尚可,可調。舌有齒痕,苔膩,脈沈滑。田教授處方:當歸15g,川芎10g,白芍10g,生地10g,桃仁10g,紅花10g,延胡索15g,烏藥65438。石榴皮15g、地膚子12g、蛇床子12g、土茯苓30g、五靈脂10g、蒲黃10g(包)。7劑,水煎。另外加入外洗藥:玉竹50克、花椒40克、透骨草50克、土荊皮30克、艾葉60克、明礬10克。將藥物用適量的水煮沸,趁熱熏洗患處,每日2~3次。治療3個月以上,外陰瘙癢、粗糙、增厚基本消失,潰瘍面愈合。到目前為止,這還沒有發生。
按:外陰白斑根據中醫癥狀,臨床上稱為“外陰瘙癢”和“外陰疼痛”。對於本病的病機,以“肝經氣血不足,津液枯竭,使氣血不能旺盛,則郁則濕,濕則熱”來論述較為恰當。厥陰肝脈繞過陰機關,肝血虧虛,血虛不榮陰機關,燥導致風癢,或濕熱下於肝經,影響血液循環,氣滯血瘀,再加上濕熱郁結,導致皮膚粗糙厚膩,甚至潰瘍。治四物湯能養肝補血,血能滋養自身。桃仁、紅花、元胡、烏藥、蒲黃、五靈脂能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營養供給。“白”指陰寒凝滯。元胡、烏藥、花椒、艾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理氣消斑。蒼、白術、薏苡仁、石榴皮、土茯苓、透骨草、土槿皮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殺蟲的作用,地膚子具有祛風除濕止癢的作用。諸藥合用,起到養血潤燥、行氣活血、解毒利濕、止癢的作用。藥證相符,患者壹直堅持治療,所以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