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表裏俱病
表證和裏證同時出現,稱為表裏病。原因有二:壹是外感病,由表證發展為表裏兼證;或者外感疾病未愈,再損傷是因為飲食疲勞。壹種是內傷未愈,感受外邪。當表裏皆病時,往往會出現虛實寒熱等各種狀況。它們之間的排列組合更加復雜。就表裏相合或寒熱分別而言。
表裏俱寒——裏寒外寒,或外感寒邪、內傷、飲食寒涼均可引起此證。癥狀有頭痛、身痛、惡寒、四肢冰冷、腹痛、上吐下瀉、脈遲等。
表裏皆熱——有內熱,有風熱之邪,可見此證。癥狀包括發熱,喘息和出汗,咽幹,煩躁,譫妄,便秘,舌紅,舌苔黃而幹或刺痛,脈數。
表裏兩虛——氣血兩虛,陰楊燦兩虛。癥狀包括自汗,惡風,頭暈,心悸,食欲不振,便溏,脈虛。
表裏皆固——外感寒邪未解,內有痰、瘀、積,表現為此證。癥狀包括惡寒、發熱、無汗、身體疼痛和頭痛、腹部脹滿、便秘和脈沈。
表寒內熱——表寒未解而內熱已盡,或表熱受寒邪影響,表現為此證。癥狀包括惡寒、發燒、頭痛、身體疼痛、口渴和心煩意亂。
表熱裏寒——素體陽虛,或寒食傷,而感溫熱之邪;或少陰病,以發熱、脈沈為始,可見於此證。癥狀有發熱多汗、飲食消化不良、便溏視物模糊、舌苔胖、苔微黃。如果不解決表熱證,過度使用感冒藥損傷脾胃陽氣也屬於這壹類。
表虛裏實——痰、瘀、食積於內,而衛氣不固,則表現此證。癥狀有自汗、腹脹、拒按、厭食、便秘、苔厚等。
表裏不壹-身體虛弱,外邪,可見。癥狀包括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全身疼痛、偶爾腹痛、厭食或嘔吐、利己等。
第二,寒熱混合:
寒熱可分為表裏和上下。
1,表裏寒熱表現為表裏寒熱和表裏寒熱(詳見表裏病證)。
2.寒熱混合的特點是上熱下冷,上冷下熱。
(1)上熱下寒:同時患者上半部熱,下半部寒。如果既看到胸悶嘔吐頻繁的上熱證,又看到腹痛便溏的下寒證,就屬於這種病。
(2)上寒下熱:同時,患者上寒下熱。比如上腹部冷痛,嘔吐流涎,還有尿頻,尿痛,小便短赤。這是胃寒膀胱熱的綜合征。《凈月全書·中川錄》說:“寒者吞酸,噎膈,消化不良,腐腫”。“下熱為腰足腫痛,便秘澀澀,或熱痛遺精,或混後發紅”。
上熱下寒的病因多為寒熱夾雜,病理為陰陽不和,或上陰盛陽衰;或者說陽氣盛於上,陰氣盛於下。
第三,虛實夾雜:
實證中有虛證,或者虛證中有實證,還有虛實結合,都是虛實夾雜。比如現實中的膚淺,現實中的膚淺,現實中的膚淺,現實中的膚淺,現實中的膚淺,現實中的膚淺。虛實夾雜,因為虛實夾雜,所以治療上既有攻又有補。但在攻補結合中,需要區分虛實,所以用藥有輕重之分。
於根初《通俗傷寒論:氣血虧虛篇》說:“虛與實為伴。雖然全身都是虛像,但實證嚴密;實有虛,雖全身實,獨壹兩處見虛,則虛緊。荊嶽所謂的“獨藏漢奸”也是如此。
比如女性的燥血耗證,形容憔悴,骨瘦如柴,指甲不對,五心煩熱,飲食不佳,壹個虛像很明顯;但舌質紫暗,邊緣有瘀點,月經停久,脈澀有力。這是中間虛,中間實,所以要治療祛瘀生新。再如長期腹脹,腹脹,面色萎黃或暗沈,四肢細腫,食脹。
二、大便不利,舌紅或多刺,苔糙膩,脈緩或弦數重。這是本質上的虛,所以治療要攻補結合,或者少攻多補。此外,還有虛癥(如傷寒、食傷)和強癥(如失血、疲勞),治療方法也不同。掌握真假的關鍵需要在學習病歷和臨床實踐中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