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為體內濕,傷陽,重濁。
春天在南方更常見,因為“歸南天”是自然界最濕潤的景象。
回到南天,濕邪從外部侵入人體,停留在各個器官組織,引發疾病。
“痰清,困了頭沈”,說明早上起來還是很困,感覺頭上有東西包著,讓人感覺很累;或者覺得有什麽東西裹在身上,讓人懶得動;濕邪停留在中焦脾胃會影響運化,使人昏昏欲睡,身體四支沈重,沒有食欲。這些癥狀都是“春困”的明顯表現。
如何調理「春困」?
脾虛濕困時,最好在飲食調理中健脾祛濕,將體內多余的水分排出(利尿)或減少,使邪能有出路,不再阻礙臟腑氣機,恢復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嶺南食療常以“清涼”為壹種食物,多為溫和緩慢,既健脾又滲濕(利濕),特別適合脾胃虛弱、不耐寒熱的廣東人。
廣東清補涼配方不同。多為山藥、蓮子、竹芋、薏苡仁、百合健脾祛濕,或沙參、玉竹等材料。都是加進去做湯和粥的,都是常用的祛“春困”祛濕的方法。
其中,值得註意的是大麥是壹回事。
薏苡仁是最常用的祛濕之品,中醫稱為“薏苡仁”,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長期服用能祛濕益胃,消除水腫,健脾和胃,使人強身益氣。
薏米有很好的利尿祛濕作用,“春眠”最有效。但是薏仁是最寒涼的中藥,對溫體質的人來說沒有壞處,但是對於寒性體質的人來說,經常吃薏仁無異於雪上加霜,胃痛腹瀉等不良反應很多!
在這些情況下,可以考慮將薏苡仁炒至黃色備用,這樣會制約寒性。炒薏米就是取幹凈的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黃,鼓起時取出,放涼,微焦,微香。
「春困」有哪些偏方?
1.綿茵陳燜鯽魚
綿音塵
歐洲鯽魚
材料:艾草30克,鯽魚500克,生姜3片,蜜棗2個。
做法:將浸泡後的綿茵陳洗凈,用紗布或湯包包裹洗凈的綿茵陳,在湯鍋中放入適量的水,放入生姜和蜜棗,煎鯽魚兩面,放入裝有綿茵陳的湯鍋中1.5小時,加入適量的鹽調味。
適用人群:乏力、納差、口苦、小便黃赤等下焦濕熱證。
2.用炭毛煮蜜棗水(媽媽)
木炭羊毛(女性)
蜜棗/大棗
食材及做法:炭絨(母)30克,蜜棗3至4枚,以水代茶煎服。
適用人群:脾胃濕熱。
推薦常見的祛濕食療。
1.健脾祛濕湯
山藥
土茯苓
西荒草
材料:山藥(幹)10克,土茯苓10克,冬淩草10克,豬胰腺(豬肚)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將山藥、土茯苓、香茶菜洗凈,壹起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煮沸,再轉小火1小時即可飲用。
適合脾胃不好的人。
2.何忠化濕湯
標題
油炸扁豆
瘦肉
材料:木棉30g,雞蛋花30g,槐花30g,薏苡仁30g,瘦肉100g,炒扁豆30g,陳皮或砂仁12g。
做法:將木棉、雞蛋花、槐花、薏苡仁、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壹起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再轉小火1小時。
適合濕熱脾虛者食用。
3.紅豆薏米粥
紅豆灌木
約伯眼淚的種子
材料:紅豆和薏米(1:1)
做法:將紅豆、薏米洗凈,放入開水中,浸泡4小時以上,煮熟後食用。
適合濕重明顯的人。
4.清熱祛濕湯
紅豆
竹芋
菜豆
材料:茯苓250克,葛根250克,紅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茯苓去皮切塊,葛根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鍋中,小火燉3小時。
適用於去骨火、去濕、清熱解毒。
醫生
葉振宇
首席中醫
簡介
現就職於廣州醫科大學中醫科、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壹醫院中醫科。廣州市醫學會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藥膳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中青年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到2013,已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項,獲廣東省抗非三等功1次,獲廣州市抗非先進分子榮譽。
善於
擅長中西醫結合內科常見病,擅長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和腫瘤疾病,尤其擅長慢性咳嗽、哮喘、支氣管擴張、特發性肺纖維化和肺部腫瘤疾病。
探視時間
周四和周日上午,骨生堂廣州海珠寶崗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