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請問如何有效消除痛經癥狀

請問如何有效消除痛經癥狀

1.痛經

痛經是指經期和經期後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腰骶部疼痛。每次隨月經周期發生,嚴重者可伴有惡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腳冰涼,甚至暈厥,對工作和生活都會產生影響。目前臨床上常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病變者,故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於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無子女者。這種痛經正常分娩後可以緩解或消失。繼發性痛經多由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引起。

病因學和流行病學:

原發性性病的發生除了身體和精神因素外,主要與患者分泌期子宮內膜中前列腺素(PG)F2α含量過高有關。所以痛經往往發生在有排卵的月經周期。

此病為婦科臨床常見病。根據全國婦女月經生理常數協作組在1980的調查,痛經的發生率為33.19%。

現代醫學病理學:

PGF2α在黃體酮的作用下在分泌期子宮內膜合成,其受體在月經期子宮肌壁和子宮內膜破裂,釋放出PGF2α,刺激子宮肌強烈收縮,使宮內壓力增高,局部血流量減少,引起缺血缺氧,從而引起疼痛。此外,宮頸管狹窄,子宮過度彎曲,導致經血流出不暢,也會引起痛經。

中醫病因病機分析;

中醫認為:女性在月經期間及月經前後,沖任氣血的生理變化比平時更為迅速。此時,如果致病因素或潛在原因與氣血有關,使沖任、子宮處氣血運行不暢,就會“不通則痛”;或者可能導致倉促赴約,失去子宮,“失節即痛。”痛經多是情傷所致。六淫有害,導致沖任不通,或因精血不足,脈失養。

臨床表現:

1.腹痛:壹般發生在月經初潮後數月,表現為月經來潮前數小時疼痛,月經初潮時疼痛逐漸或迅速加重,表現為陣發性下腹部絞痛、脹痛、墜痛,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內側、陰道、肛門。壹般疼痛可持續數小時甚至1 ~ 2天。之後疼痛逐漸緩解甚至消失。腹痛劇烈時,可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腳冰涼,甚至出現昏厥、虛脫等癥狀。

2.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瀉、脹氣或絞痛。壹般持續數小時,1 ~ 2天後癥狀逐漸緩解消失。

診斷:

痛經的診斷標準:

1.嚴重的下腹痛、背痛等。經期或經期前,影響工作和生活。

2.原發性:痛經從月經初潮開始,疼痛嚴重者臥床不起,無法工作。婦科檢查無明顯異常,子宮發育稍差較小。多見於未婚無子女者。

3.繼發性:由生殖器官器質性疾病引起,常見於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

實驗室檢查:

1.婦科檢查:盆腔生殖器官無明顯異常病變,有時宮頸狹窄,子宮過度彎曲。

2.基礎體溫呈雙相曲線。

3.血液中前列腺素的測定:顯示異常升高。

鑒別診斷:

西醫:

1.子宮內膜異位癥:其痛經表現為繼發性、進行性加重,多發生於30-40歲的女性。婦科檢查經常涉及子宮直腸凹陷處和子宮骶骨韌帶處的壹個或多個觸痛性硬結或腫塊。月經結節增大或出現新結節。此外,直接活檢和腹腔鏡檢查可以診斷該病。

2.經血引流受阻引起的腹痛:其腹痛表現為周期性,伴有月經稀發甚至閉經。常見於先天性陰道畸形;宮頸手術後瘢痕形成使宮頸口狹窄甚至閉鎖;人工流產或刮宮時操作粗暴導致宮頸管與宮腔粘連。通過詢問病史和婦科檢查,可以確診。

中醫:

1.盆腔炎:左右腹部疼痛拒按,多伴發熱、白帶增多,不具有周期性發作的特點。

2.經期嘔吐:腹痛,常伴有周期性嘔吐或鼻出血,月經量減少或不減少。

3.宮外孕:可能有絕經史,陰道少量出血,突起壹側腹部撕裂痛較少,腹部檢查有明顯壓痛和反跳痛,妊娠免疫試驗陽性。

4.流產:有絕經和早孕反應史。陰道出血、腹痛、尿妊娠試驗陽性或弱陽性時常可見胚胎排出。

現代醫學療法:

目前,甾體激素類藥物多用於抑制排卵、前列腺素拮抗劑及解痙鎮痛類藥物。這些方法雖然能達到療效,但激素類藥物容易幹擾正常的月經周期,導致月經紊亂,而後者半衰期短,不能持久,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

第壹,壹般治療

1.對於痛經患者,尤其是青春期少女,應耐心告知月經的生理知識,讓她們明白月經是壹種發展到性成熟的生理現象,月經期間會發生壹些生理變化,如輕微的背痛、腹脹等癥狀,以消除她們的恐懼和焦慮。

2.經前和月經期應避免精神緊張和疲勞,感覺寒冷。

3.對於體質較弱的人,要適當增加營養,註意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第二,對癥治療

1.鎮痛解痙:為了預防痛經的發作,可在月經來潮前12 ~ 24小時口服解痙止痛藥物。輕度痛經患者可服用止痛藥或磷酸可待因60mg口頭;痛經嚴重者可皮下註射硫酸阿托品0.5mg。此外,巴比妥類藥物對痛經也有效。

2.鎮靜:對於伴有精神緊張、情緒不穩定的重度痛經患者,可口服少量氯丙嗪。

第三,內分泌治療

1.雌激素療法:適用於子宮發育不良、月經量少者。壹般在月經第六天口服己烯雌酚0.5 ~ 1 mg,每晚1次,連續20天3個月經周期。這種方法的目的是抑制排卵,防止下次痛經。其缺點是部分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可同時口服維生素B6以減輕反應。

2.黃體酮療法:目的是通過抑制垂體功能來阻止排卵,從而消除痛經癥狀。常用炔諾酮(婦康片)、炔諾酮或醋酸甲羥孕酮(醋酸甲羥孕酮),每日4 ~ 8 mg,口服。從月經第五天開始服用20天,連續三個月經周期。絕大多數患者在停藥後半年內沒有痛經。

3.口服避孕療法:從月經第5天開始,每晚口服避孕藥ⅰ(復方炔諾酮片)或ⅱ(復方黃體酮片)1 ~ 1.5片,共22天。治療後第壹個月可緩解癥狀,第二個月效果更明顯。

第四,前列腺素拮抗劑

萘普生是壹種前列腺素拮抗劑。已婚女性可經陰道給予275mg萘普生鈉,1小時後無痛。消炎痛也可以口服,25mg 1次,每日2 ~ 3次,從月經前壹天的1開始,持續到月經第2 ~ 3天。此外,還可以和吲哚美辛壹樣,服用乙酰水楊酸0.3g,甲氯芬酸250mg。

五、手術治療

1.宮頸擴張法:對於宮頸管狹窄的患者,用器械擴張,以利於經血通暢。

2.子宮懸吊術:如果子宮極度後縮,通過以上方法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此方法可行。有利於月經血液循環,緩解痛經,同時有助於懷孕,對於長期婚姻不孕可以考慮進行此手術。

3.骶前神經切除術:可能適用於不能耐受排卵抑制劑或有禁忌癥的重度痛經患者。

中醫辨證論治;

痛經的主要癥狀是伴隨月經周期的腹痛。因此,在辨證時首先要明確疼痛的性質,根據疼痛的時間、性質、部位、程度,結合月經期、色、量、質、證、舌、脈,以及患者的身體狀況,區分寒熱虛實。如果月經量少,質稠,疼痛發生在前者,多半是真的;月經血少,色暗紅,體瘦後痛,多為虛損;誠然,疼痛是捏痛、絞痛、灼痛、刺痛、拒絕按壓;疼痛是鈍痛,秀痛,墜痛,喜歡按摩的是虛損。此外,腸膿腫、腹痛、上腹痛等疾病引起的腹痛綜合征。也可發生在經期或經期加重。所以要做好詳細的門診,根據輔助手段進行識別。

1.氣滯血瘀

主要癥狀:腹脹疼痛,拒按,月經前壹兩天月經量少或排出不暢,月經量色暗暗,有腫塊,血塊排出時減輕疼痛,胸脅脹滿,舌質紫暗,舌邊有瘀點,脈沈。

治療: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處方:血府逐瘀湯。當歸尾10g、川芎10g、桃仁15g、紅花15g、牛膝10g、延胡索15g、香附10g、烏藥15g。如果口苦,苔黃,月經期延長,經血暗稠,則為肝郁熱絡之象。加入梔子10g,夏枯草10g;若胸悶納差者為脾侵肝所致,宜加灼術15g、茯苓15g、陳皮15g。

2.在冷凝固細胞中

(1)陽虛內寒

主要癥狀:經期或經期後小腹冷痛,喜按,熱痛少,月經量少,色暗,腰腿酸痛,小便長,苔白濕,脈沈。

治療:溫經散寒,暖宮止痛。

處方:溫經湯。吳茱萸10克、小茴香10克、桂枝15克、當歸15克、白芍20克、阿膠10克(另附)、甘草10克、大棗10克、阿莎麗3克、杜仲65438+。杜仲。腰腿酸痛者加15g,續斷25g;月經量少者加紅花15g。

(2)寒濕凝滯

主要癥狀:月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熱痛少,月經量少,色暗塊狀,惡心嘔吐,畏寒,便溏,苔白膩,脈緊。

治療:溫經散寒除濕,活血理氣止痛。

處方:少腹逐瘀湯。當歸15g、赤芍15g、川芎10g、肉幹10g、生姜15g、小茴香10g、延胡索15g、五靈脂15g、蒲黃65438。腰痛患者加續斷15g,杜仲15g。

3.濕熱下註

主要癥狀:月經前及經期腹脹疼痛少,月經量多,色紅,質稠或塊狀,平日舌紅苔黃膩,有黃色或腥臭味,脈數。

治療:清熱利濕,化瘀止痛。

處方:清熱調血湯。白芍15g、川芎10g、當歸15g、牡丹皮15g、黃連10g、生地15g、桃仁I5g、紅花15g、延胡索I5g、紅藤I5g、敗醬草65433。腹脹疼痛者,加元胡15g,川楝子15g;用多色黃,加車前子15g。

4.氣血不足

主要癥狀:經期或經期後,腹部隱痛,喜歡揉。月經量色淡而薄,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弱。

治療:益氣補血止痛。

處方:余省湯加減黨參20g、黃芪30g、川芎15g、當歸15g、熟地黃15g、延胡索15g、香附15g。頭暈、心悸、失眠者,加何首烏15g、枸杞15g;腰膝酸軟者,加杜仲15g,續斷15g。

5.肝腎不足

主要癥狀:月經後小腹隱痛,腰酸背痛,經血量少而稀,經色暗淡,頭暈耳鳴,腹部暗沈,舌淡,苔薄白,脈沈細。

治療:補腎養肝止痛。

處方:調肝湯。當歸15g、白芍20g、山茱萸15g、山藥25g、續斷15g、巴戟天15g。潮熱患者加青蒿10g、鱉甲15g、地骨皮10g;10g;小腹有風冷者加附子;腹痛,腰骶痛,尿頻,加益智仁15g,桑螵蛸30g。

處方:

1,益母草(幹)30g,山楂30g,紅花10g,紅糖適量。用水煎服。適用於血瘀型痛經。

2.艾葉12g,紅糖30g,香附12g,生姜3片,水煎,每日1劑。

3.葵花盤60g,紅糖30g,水煎,1劑/日。

4.痛經散:肉桂3g,當歸10g,三棱10g,莪術10g,紅花10g,丹參10g,五靈脂10g,木香6g,延胡索10g,制成顆粒。適用於氣滯血瘀型痛經。

中成藥:

1.少腹逐瘀丸:具有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的作用,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經。每次1粒,每日2 ~ 3次口服1粒。

2.調經活血片:具有疏肝解郁、益氣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肝郁氣滯引起的痛經。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3.女子通經丸: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氣滯血瘀引起的痛經。1次6g,1次口服。

針灸治療按摩治療:

1.身體針灸療法:

(1)取穴:氣滯血瘀者取中極、地極、亞穴、太沖、雪海;有寒凝細胞者加水道、關元;濕熱下註加曲泉、陽陵泉;氣血虛弱者,加脾俞、足三裏;肝腎說謊者加腎俞、肝俞、足三裏。實證用瀉法,虛證用平補謝平法。

(2)取關元、三陰交、地機、歸。實證方法是瀉下、虛證加艾灸、寒證加艾灸或拔罐。

(3)椎下17:L5棘突下,直刺約65438±0.5寸,留針65438±0.5 ~ 20分鐘。

2.耳針療法:

(1)取穴:要點為內生殖器、內分泌、角膜緣、神門、船角;穴位選自交感神經、肝臟、腎臟和皮質下區域。月經前1周開始治療,每天1次,每次壹耳穴兩耳交替,直至月經幹凈。

(2)取子宮、交感區、內分泌區、屏區、腦區、腰腹區,2 ~ 3點/次,中強刺激,留針15 ~ 30分鐘。

3.按摩:

按摩療法:磨氣海、關元各6分鐘,揉捏2分鐘,碾壓、按壓腎俞、八角各4分鐘。

其他療法:

飲食療法

1.艾蒿粳米粥:鮮艾蒿40g(幹品減半),粳米50g,紅糖適量。將艾葉加水煎煮,取汁500毫升,然後將粳米淘洗幹凈,加入藥汁,用武火煮沸,加入紅糖,攪拌均勻,用文火煮至米爛湯稠。月經後3天起服,下次月經前3天左右停藥,每日2次,早晚空腹溫服,適用於虛寒型痛經。

2.山楂酒:將500g山楂(幹品減半)去核,洗凈,切碎,裝入瓶中,加入300ml 60度優質白酒,浸泡10 ~ 15天,每日搖勻3 ~ 5次。月經前2天服用,每日2次。10 ~ 20ml每次7天,適用於氣滯血瘀型痛經。

(2)痛經藥熱敷袋

將川烏、徐長卿、艾葉、威靈仙、紅花、冰片粉碎成細粉,加入發熱劑,混合均勻,裝入無紡布復合袋中,立即密封,然後裝入復合塑料袋中,密封。使用時,切開塑料外袋,取出內袋,輕輕摩擦或搖動幾次,固定在下腹部。10分鐘後發熱溫度達到40 ~ 70℃,可持續36 ~ 48小時,三個月為1療程。

治療原則:

對於痛經的治療,西醫強調鎮痛、鎮靜和前列腺素抑制劑。雖然見效快,但副作用大,療效難以持久。而中醫是按照整體觀念來治療的。雖然止痛速度沒有西藥快,但經過壹段時間的系統治療,有望治愈。

對於初診患者,在確診後,應提倡中醫辨證施治,對於痛經嚴重的患者,急性期可采用針刺療法或適當解痙、止痛;同時用中藥治療。根據我國中藥藥理研究,許多活血化瘀的藥物能明顯抑制前列腺素Fα的活性,緩解痙攣。所以辨證和辨病結合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三個月經周期後效果仍不明顯,還可以加用前列腺素拮抗劑。

由於痛經的嚴重程度和診療標準,很難通過患者的主觀感受來判斷。因此,孫寧泉等人率先檢測了痛經患者治療前後子宮內膜和經血中的PGF。含量作為衡量中藥療效的客觀指標。此外,盆腔血流圖、甲皺微循環、血液流動性都被視為中醫診治痛經的客觀依據。

治療上以調理沖任氣血為主,根據不同證型需要行氣活血、散寒涼血、補虛或瀉下。方法治療分兩步走,調經活血止痛緩解癥狀,平時以辨證論治為基礎,結合身體情況,調肝、補腎或扶脾,使氣血運行、經血通暢,腹痛消失。痛經的治療始終以調理氣血為主,因寒溫則宜;因為熱,所以要清明;因氣滯血瘀,宜通;因不足,宜補之。另外,痛經患者的用藥方法在臨床上也要及時使用。即經前或經期腹痛者,壹般在月經前4 ~ 5天開始服藥以便帶走,見血後1 ~ 2天停藥;對於月經後腹痛的患者,宜在出血後第1天開始服藥,連續服用1周,以補益中焦,使元氣恢復。經期間隔要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調整。這樣連續治療三個周期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療效和預後:

1.治愈:腹痛及相關癥狀在月經後完全消失。

2.改善:月經後腹痛及相關癥狀緩解。

  • 上一篇:如何用偏方補陽?
  • 下一篇:狗寶是什麽鬼?壹個狗寶值幾百萬是真的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