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治療1。壹般藥物治療:1。根據癲癇發作的類型,選擇安全有效、價廉易得的藥物。①苯巴比妥90-300mg/d用於大發作。丙戊酸鈉0.6-1.2/d,卡馬西平600-1200mg/d等。②復雜部分性癲癇發作:苯妥英鈉0.2-0.6次/天,卡馬西平0.2-1.2次/天。③失神發作:氯硝西泮5-25毫克/天,地西泮7.5-40毫克/天..④癲癇持續狀態:首選安定10-20mg/次。2.藥物的劑量應從平時劑量的下限開始,逐漸增加到理想的發作控制,且無嚴重副作用。3.給藥頻率要根據藥物的特性和癲癇發作的特點來確定。4.壹般不隨意更改或中斷。癲癇發作完全控制2-3年,腦電圖正常後,可逐漸減藥。5.應定期監測藥物濃度,及時調整藥物劑量。第二,在癲癇發作的治療中,抗癲癇藥物具有特殊的意義。抗癲癇藥物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消除或緩解癲癇發作。壹是影響中樞神經元,防止或減少其病理性轉換放電;二是提高正常腦組織的興奮閾值,減弱病竈興奮的擴散,防止癲癇復發。壹般將20世紀60年代以前合成的抗癲癇藥,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乙琥胺、丙戊酸鈉等稱為老抗癲癇藥,其中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丙戊酸鈉是目前廣泛使用的壹線抗癲癇藥。但在壹些發達國家,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鈉由於存在壹些副作用,已被列為二線抗癲癇藥物。只有卡馬西平和丙戊酸鈉被列為壹線抗癲癇藥物。新型抗癲癇藥物,如加巴噴丁、拉莫三嗪、氨基己酸、托吡酯等。,目前都比較新。三、對於病因明確的癲癇,除了有效控制發作外,還要積極治療原發病。4.藥物治療無效的難治性癲癇可以通過立體定向手術、胼胝體前部切開或慢性小腦刺激來破壞。五、全身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狀態的治療1。積極有效控制驚厥:①地西泮,成人10-20mg,兒童0.25-1mg/kg,緩慢靜脈註射至驚厥停止。隨後以10-20mg/小時的速度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註20-40mg,持續10-20小時,每日總量不超過120mg。②成人用戊巴比妥鈉0.5g溶於100ml註射用水中,以50-100mg/ min的速度緩慢靜脈註射,直至發作停止。註射時註意呼吸和心跳的變化。癲癇發作控制後,應繼續鼻飼或口服抗癲癇藥物。2.並發癥的處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利尿脫水以減輕腦水腫,防止酸中毒。六、手術治療目前癲癇的手術方法主要有:完全切除1引起的癲癇病竈;達到治愈的目的;2如果病變位於重要的腦功能區,切除後可能導致偏癱、失語等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對導致癲癇的皮層進行電灼或硬膜下橫切;對於雙側多發癲癇竈,上述手術方法不適用,可采用胼胝體切開的方法,將癲癇異常放電限制在大腦局部,以緩解癥狀。對於身體虛弱、全身狀況不佳或有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可采用立體定向射頻消融癲癇竈,多數患者可取得滿意療效。七、根治癲癇目前這種病還不能根治。常用中藥石菖蒲:苦、苦、溫。心經和胃經。祛濕、開胃、開竅、化痰、醒神、益智。是最常用的抗癲癇中藥,用於治療癲癇、健忘、耳聾。馬蹄香:微辛、苦、甜、淡、香、平、無毒。歸肝、腎、小腸、膀胱經。口服利尿、通淋、清熱鎮驚、消暑、祛風、理氣、散結、活血的功效。鉤藤:味甘,微苦,微寒,歸肝、心包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止痙的功效,適用於肝陽上亢、熱盛風動所致的驚風。鉤藤的主要成分是鉤藤堿和異鉤藤堿。該藥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能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有防治癲癇發作的作用。牽牛花:苦而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瀉水通便,化痰洗飲,殺蟲攻積。用於氣逆所致的水腫、便秘、痰飲、氣喘、咳嗽。纈草:味辛微甘,性溫,入心經、肝經,安神祛風解痙,生肌止血,止痛,治癔癥。蜈蚣:性鹹溫,入肝經,能祛風止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有較強的熄風止痙作用,適用於癲癇發作引起的驚厥、口眼歪斜,有壹定毒性。全蠍:辛,微溫,入肝經,能息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散結。適用於風邪所致癲癇,發作時有抽搐。需要註意的是,全蠍有毒,使用時要註意劑量。僵蠶:性鹹、辛、平,入肝、肺經。具有熄風止痙、祛風清熱、化痰散結的功效,適用於肝風內生、痰熱內盛所致的癲癇。地龍:性鹹寒,入肝、脾、膀胱經。具有熄風通絡、清熱鎮驚、平喘利尿的功效,適用於發熱、昏迷、抽搐或血瘀等癲癇癥。蟬蛻:性味甘、寒,入肝、肺經。可疏風清熱,涼肝息風止痙,常用於癲癇、驚風。羚羊角:鹹、寒、肝、心經。能平肝熄風、清熱鎮驚解毒,主要用於治療實熱、頭暈、驚風、癲癇、驚風。牛黃:性苦、涼,歸肝、心經。具有熄風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之功效,多用於熱盛所致的驚風抽搐。中醫治療(1)針灸①體針取穴:要點:背三針、鳩尾、筋縮、奇腰、間斷性針刺、額三針、繁華。配穴:中脈、趙海、神門、關元、三陰交、足三裏、太元、三沖、鐘山、雪海。治療:要點為主,每次酌情選取4 ~ 6個點。取背部0.6 ~ 1.5寸芒針沿督脈刺入,如神道透陽關、神道透大椎、腰透陰關。進針1分鐘後以中頻(120次/分鐘)扭轉。額三針是沿膀胱經貫穿雙側美沖穴的兩針,此連線與底邊為等腰三角形,另壹頂點沿督脈貫穿。瀉法適用於其余穴位的致病因素,補法適用於身體虛弱。針保持15分鐘,每天1次或隔天1次。療效:以上124例,結合三元辨證治療,顯效85例,有效28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91.06%。②頭皮穴位:癲癇點、頂中線、額中線、頂旁中線、枕上中線、顳後斜線。癲癇病穴位置:風池穴上方1寸,斜方肌末端。治療:進針後,用G-6805治療儀施加低頻脈沖電30分鐘。如果攻擊比較嚴重,可以適當延長開機時間。通電時以到達前額有麻木感為佳,也可采用針刺對腦電圖病竈進行通電。1次隔天。③穴位埋線:主要穴位:中脊、肌腱收縮。配穴:大椎、長強、鐘山、中脘、氣海、內關。治療:壹次選擇1主穴,根據辨證選擇1 ~ 2配穴。常規消毒要點後,切開皮膚,用3 cm羊腸線埋線,不縫合。18穿刺針埋線配穴。每次埋線為壹個療程,每個療程持續3個月。療效:用此法治療816例,顯效678例,有效138例,總有效率10O%%。大多數患者埋線1 ~ 4次。④艾灸取穴:a .百會、大椎、沈竹;b .前車頂、神道和腱收縮;c .百匯、冀中、姚期和燕尾。治療:依次選取上述三組穴位。艾灸治療從小夏到盛夏每年1次,連續2 ~ 3年。穴位局部消毒,0.2%普魯卡因局部麻醉,大蒜汁塗抹後艾灸,頭部4 ~ 5個強點,胸背部5 ~ 7個強點或7 ~ 9個強點,體弱及兒童酌情減量。艾灸後,在起泡點塗上藥用藥膏,並服用公雞和魚,以促進其化膿。每天更換藥膏,直到艾灸疤痕愈合。常規治療1。壹般藥物治療:1。根據癲癇發作的類型,選擇安全有效、價廉易得的藥物。①苯巴比妥90-300mg/d用於大發作。丙戊酸鈉0.6-1.2/d,卡馬西平600-1200mg/d等。②復雜部分性癲癇發作:苯妥英鈉0.2-0.6次/天,卡馬西平0.2-1.2次/天。③失神發作:氯硝西泮5-25毫克/天,地西泮7.5-40毫克/天..④癲癇持續狀態:首選安定10-20mg/次。2.藥物的劑量應從平時劑量的下限開始,逐漸增加到理想的發作控制,且無嚴重副作用。3.給藥頻率要根據藥物的特性和癲癇發作的特點來確定。4.壹般不隨意更改或中斷。癲癇發作完全控制2-3年,腦電圖正常後,可逐漸減藥。5.應定期監測藥物濃度,及時調整藥物劑量。第二,在癲癇發作的治療中,抗癲癇藥物具有特殊的意義。抗癲癇藥物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消除或緩解癲癇發作。壹是影響中樞神經元,防止或減少其病理性轉換放電;二是提高正常腦組織的興奮閾值,減弱病竈興奮的擴散,防止癲癇復發。壹般將20世紀60年代以前合成的抗癲癇藥,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乙琥胺、丙戊酸鈉等稱為老抗癲癇藥,其中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丙戊酸鈉是目前廣泛使用的壹線抗癲癇藥。但在壹些發達國家,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鈉由於存在壹些副作用,已被列為二線抗癲癇藥物。只有卡馬西平和丙戊酸鈉被列為壹線抗癲癇藥物。新型抗癲癇藥物,如加巴噴丁、拉莫三嗪、氨基己酸、托吡酯等。,目前都比較新。三、對於病因明確的癲癇,除了有效控制發作外,還要積極治療原發病。4.藥物治療無效的難治性癲癇可以通過立體定向手術、胼胝體前部切開或慢性小腦刺激來破壞。五、全身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狀態的治療1。積極有效控制驚厥:①地西泮,成人10-20mg,兒童0.25-1mg/kg,緩慢靜脈註射至驚厥停止。隨後以10-20mg/小時的速度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註20-40mg,持續10-20小時,每日總量不超過120mg。②成人用戊巴比妥鈉0.5g溶於100ml註射用水中,以50-100mg/ min的速度緩慢靜脈註射,直至發作停止。註射時註意呼吸和心跳的變化。癲癇發作控制後,應繼續鼻飼或口服抗癲癇藥物。2.並發癥的處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利尿脫水以減輕腦水腫,防止酸中毒。六、手術治療目前癲癇的手術方法主要有:完全切除1引起的癲癇病竈;達到治愈的目的;2如果病變位於重要的腦功能區,切除後可能導致偏癱、失語等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對導致癲癇的皮層進行電灼或硬膜下橫切;對於雙側多發癲癇竈,上述手術方法不適用,可采用胼胝體切開的方法,將癲癇異常放電限制在大腦局部,以緩解癥狀。對於身體虛弱、全身狀況不佳或有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可采用立體定向射頻消融癲癇竈,多數患者可取得滿意療效。七、根治癲癇目前這種病還不能根治。常用中藥石菖蒲:苦、苦、溫。心經和胃經。祛濕、開胃、開竅、化痰、醒神、益智。是最常用的抗癲癇中藥,用於治療癲癇、健忘、耳聾。馬蹄香:微辛、苦、甜、淡、香、平、無毒。歸肝、腎、小腸、膀胱經。口服利尿、通淋、清熱鎮驚、消暑、祛風、理氣、散結、活血的功效。鉤藤:味甘,微苦,微寒,歸肝、心包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止痙的功效,適用於肝陽上亢、熱盛風動所致的驚風。鉤藤的主要成分是鉤藤堿和異鉤藤堿。該藥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能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有防治癲癇發作的作用。牽牛花:苦而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瀉水通便,化痰洗飲,殺蟲攻積。用於氣逆所致的水腫、便秘、痰飲、氣喘、咳嗽。纈草:味辛微甘,性溫,入心經、肝經,安神祛風解痙,生肌止血,止痛,治癔癥。蜈蚣:性鹹溫,入肝經,能祛風止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有較強的熄風止痙作用,適用於癲癇發作引起的驚厥、口眼歪斜,有壹定毒性。全蠍:辛,微溫,入肝經,能息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散結。適用於風邪所致癲癇,發作時有抽搐。需要註意的是,全蠍有毒,使用時要註意劑量。僵蠶:性鹹、辛、平,入肝、肺經。具有熄風止痙、祛風清熱、化痰散結的功效,適用於肝風內生、痰熱內盛所致的癲癇。地龍:性鹹寒,入肝、脾、膀胱經。具有熄風通絡、清熱鎮驚、平喘利尿的功效,適用於發熱、昏迷、抽搐或血瘀等癲癇癥。蟬蛻:性味甘、寒,入肝、肺經。可疏風清熱,涼肝息風止痙,常用於癲癇、驚風。羚羊角:鹹、寒、肝、心經。能平肝熄風、清熱鎮驚解毒,主要用於治療實熱、頭暈、驚風、癲癇、驚風。牛黃:性苦、涼,歸肝、心經。具有熄風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之功效,多用於熱盛所致的驚風抽搐。中醫治療(1)針灸①體針取穴:要點:背三針、鳩尾、筋縮、奇腰、間斷性針刺、額三針、繁華。配穴:中脈、趙海、神門、關元、三陰交、足三裏、太元、三沖、鐘山、雪海。治療:要點為主,每次酌情選取4 ~ 6個點。取背部0.6 ~ 1.5寸芒針沿督脈穿入,如神道透陽關、神道透大椎、腰透陰關。進針1分鐘後以中頻(120次/分鐘)扭轉。額三針是沿膀胱經貫穿雙側美沖穴的兩針,此連線與底邊為等腰三角形,另壹頂點沿督脈貫穿。瀉法適用於其余穴位的致病因素,補法適用於身體虛弱。針保持15分鐘,每天1次或隔天1次。療效:以上124例,結合三元辨證治療,顯效85例,有效28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91.06%。②頭皮穴位:癲癇點、頂中線、額中線、頂旁中線、枕上中線、顳後斜線。癲癇病穴位置:風池穴上方1寸,斜方肌末端。治療:進針後,用G-6805治療儀施加低頻脈沖電30分鐘。如果攻擊比較嚴重,可以適當延長開機時間。通電時以到達前額有麻木感為佳,也可采用針刺對腦電圖病竈進行通電。1次隔天。③穴位埋線:主要穴位:中脊、肌腱收縮。配穴:大椎、長強、鐘山、中脘、氣海、內關。治療:壹次選擇1主穴,根據辨證選擇1 ~ 2配穴。常規消毒要點後,切開皮膚,用3 cm羊腸線埋線,不縫合。18穿刺針埋線配穴。每次埋線為壹個療程,每個療程持續3個月。療效:用此法治療816例,顯效678例,有效138例,總有效率10O%%。大多數患者埋線1 ~ 4次。④艾灸取穴:a .百會、大椎、沈竹;b .前車頂、神道和腱收縮;c .百匯、冀中、姚期和燕尾。治療:依次選取上述三組穴位。艾灸治療從小夏到盛夏每年1次,連續2 ~ 3年。穴位局部消毒,0.2%普魯卡因局部麻醉,大蒜汁塗抹後艾灸,頭部4 ~ 5個強點,胸背部5 ~ 7個強點或7 ~ 9個強點,體弱及兒童酌情減量。艾灸後,在起泡點塗上藥用藥膏,取雞雞、魚,促進化膿。每天更換藥膏,直到艾灸疤痕愈合。醫院網站大全:/健康
上一篇:內熱,如何快速消除下一篇:白花蛇舌草的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