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什麽是龍符肝?伏龍肝的功效與作用

什麽是龍符肝?伏龍肝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的種類很多,除了我們常見的植物藥,也就是中草藥,還有動物藥,礦物藥等等,還有很多礦物藥是我們常見的,它們的通用名可能比較特殊。比如伏龍肝就是礦物藥。那麽,伏龍肝壹般有哪些功效和作用呢?

1,別名不同

壺下土(肘後),廚房土(《本草綱目》),廚房黃土(《金匱要略》)。

2.主要組件

本品主要含有矽酸、氧化鋁和氧化鐵,還含有氧化鈉、氧化鉀、氧化鎂和氧化鈣。

3.藥理作用

1、止嘔:本品口服後對胃腸道外周神經有鎮靜、麻醉作用,可減少對胃腸道黏膜的刺激,達到止嘔效果。

2、收斂止血:本品通過去除瘡面外用,使血管收縮,分泌物減少。它有收斂和止血的作用。

4.加工和處理

取原料,去掉燒焦的部分和雜質。

性味取向

性味辛,微溫。入脾、胃、肝。

功效指示

1,溫中止血:龍符肝性溫,入脾經,能溫脾陽,但祛虛寒。脾以經穴為中心,主血,具有控制血液在經脈中循環,防止血液逸出脈外的作用。五臟之血,全靠脾主。《四十二難》雲:“脾為血所蓋,溫五臟。”如果身體長期虛弱,脾陽會內傷,或者脾陽受損嚴重,導致脾陽不足,陽虛寒涼,表現為虛寒之證。脾不攝血,血溢,則吐血、便血、崩漏、帶下。同時可見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唇淡舌淡,脈弱。血證理論。《便血》說:“此病因未能觀察子宮,不拍照血就下來了。”但本藥能濕脾陽,祛虛寒,溫脾陽,其控制力可恢復,壹切血可止住。是溫中止血的良藥。《名醫別錄》說:“龍符肝味辛,微溫。主治女子崩漏,吐血,止咳止血”,仲景醫家以此藥為君,自擬湯治療“便後出血”,為的是借助傅治療脾陽虛型虛寒出血證,使脾得以攝,血得以存。因此,伏龍肝對虛寒型出血(表現為肢體溫熱、血色暗、先便血,表現為中焦脾陽虛、溫脾止血)有效。

2.和胃止嘔:本品辛散溫,入脾胃經。脾胃居中,各有側重。脾主升,胃主降,使水谷精微之能運,降能使水谷及其糟粕下行。臨床指南醫案說:“脾若升則健,胃若寒則降。”或孕後脈強,脾胃虛寒,孕後細胞門閉塞,臟氣內阻等。,均可導致胃不和郁、濁陰不降、嘔吐之證。本品溫補脾陽,和胃降逆,是脾胃虛寒,妊娠不良所致嘔吐的佳品。

3.溫脾澀腸:脾主運化,升清運潛,中陽不足,或寒濕直,脾陽運失,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津液和渣滓容易在大腸中腹瀉。癥狀:腹瀉清冷,五谷不融,就像鴨糞,腹痛,喜歡熱燙,生吃生冷會加重腹瀉。龍符肝溫中焦助脾,使脾楊燦上升,虛寒可散,腸可澀。對於脾虛久瀉,本品是溫脾澀腸止瀉的良藥。

4.區別應用:伏龍肝、炮姜能溫中止血止瀉,均適用於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陽虛失血。但溫中散寒性強,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諸證。伏龍肝偏向溫中止血,有和胃降逆止嘔的功效。

劑量

內服:煎服(布),20-30g;或制成散劑,或代水煎服。外用:研磨和應用。

應該避免兼容性

以及適當的禁忌。

陰虛失血,熱證嘔吐。

兼容性應用

1,配白術:溫中健脾,止血止瀉。白術味甘,性溫,善健脾益氣,最適合氣虛脾虛、運化失常之證;龍符肝溫止血。二者合用,既能溫補脾陽,又能健脾,故可用於中焦虛弱、脾虛失控、清熱運化所致的便血、久瀉。

2、用砂仁:和胃止嘔。砂仁粉是健脾養胃的良藥,能溫中和胃,理氣安胎。肝溫中,陽和胃。兩藥配伍增加了暖胃止嘔的功效,所以需要互相使用。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或妊娠不良引起的嘔吐,以養胃止嘔為佳。

5、冬季進補六大禁忌

(1)蘿蔔

專家提醒,無論服用中藥還是西藥,服藥期間都要盡量避免吃蘿蔔,否則藥性會受到很大影響。很多人之所以吃了很多藥都不見好轉,也和飲食不當有很大關系。尤其是吃中藥的時候,不能吃蘿蔔,除了壹些理氣化痰的藥物。這期間不能吃蘿蔔的原因是蘿蔔有消食破氣的作用,尤其是服用人參、黃芪等滋補中藥時。研究證實,蘿蔔會削弱人參等的滋補作用,所以達不到食療滋補的效果。

(2)辛辣

各種辛辣食物對於正在服用中藥的人來說也是禁忌,否則不僅會削弱藥性,甚至會與中藥發生反應,從而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而且中醫指出,熱性辛辣食物性溫,耗氣火,所以在服用清熱解毒、滋陰生津、涼血養陰等中藥時應盡量避免這類食物,或者在治療癰、潰瘍期間應盡量避免吃辛辣食物。

比如洋蔥、大蒜、辣椒、羊肉、狗肉等。,這些食物如果在服用中藥期間食用,會抵消中藥的作用,有的還會促進炎癥,引起出血癥狀。

(3)寒冷

吃中藥期間盡量避免各種生冷食物。中醫指出生冷食物性寒,吃後非常難消化。而且生冷食物吃後也會刺激胃腸道。這種情況下,如果馬上服用中藥,會嚴重刺激胃腸道,從而影響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因此,在服用溫經通絡、散寒祛濕等治療“寒證”的中藥時,要特別註意忌食生冷食物。

此外,還有壹些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即使不吃健脾暖胃的中藥,日常生活中也不能吃生冷食物,否則病情會更嚴重。

(4)油膩

吃中藥期間也要避免各種油膩的食物。中醫指出油膩食物黏膩,也有助於生津化痰和潤腸理氣。食用後會混入藥物,阻礙胃腸道對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特別是壹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少吃這類食物。

(5)濃茶

壹般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中含有鞣酸,濃茶含有較多的鞣酸,與中藥壹起服用會影響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降低療效。尤其是服用“阿膠”和“銀耳”時,避免與茶葉同服,同時服用會使茶葉中的鞣酸和生物堿沈澱,影響人體吸收。如果有喝茶的習慣,可以少喝綠茶,最好在服藥2 ~ 3小時後再喝。

(6)魚腥味

中藥壹般都有芳香氣味,尤其是芳香的祛濕理氣類藥物,含有大量的揮發油,起到治療作用。這種芳香物質與魚腥味最不相容。吃中藥時如果不避開腥味,往往會影響療效。比如魚蝦海鮮有腥味,牛羊有臭味。對於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癤子、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中藥期間壹定要避免吃有腥味的東西,還應少吃雞、羊、豬頭、蟹、鵝等有腥味、刺激性的毛發。由於這類食物含有外源蛋白,有些患者特別敏感,容易過敏,從而加重病情。

  • 上一篇:春雨梅花香(1)
  • 下一篇:什麽茶葉越久越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