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祛寒藥物的種類

祛寒藥物的種類

藥用產品是樟科肉桂的樹皮。

性味與歸經:辛、甘、熱。入肝、腎、脾經。

功效:溫中補陽,散寒止痛。

臨床應用

1.用於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虛弱,脘腹冷痛,納差泄瀉。

肉桂,大熱之品,益火消陰,溫補腎陽,故適用於精氣衰退、四肢冰冷、陽痿、尿頻等癥。常與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等溫補肝腎之品配伍。治脾腎陽虛所致腹瀉,可與山藥、白術、補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用於久病體虛,氣血不足,白疽,腫而不潰或久潰不斂之癥。

本品能補脾陽,促進血液循環,常用於久病體虛、氣虛血虧之癥。少量肉桂與黨參、白術、當歸、熟地黃等補氣補血的藥物混合,能刺激氣血增長。治陰疽,可與炮姜、熟地黃、鹿角膠、麻黃、白芥子、甘草同用。

3.用於胃脘痛、寒性關節痛、腰痛、經期腹痛等。

肉桂能溫中散寒止痛,故單純治療虛寒引起的胃脘痛相當有效。虛寒重者,可與附子、幹姜、丁香、吳茱萸等溫中散寒藥同用。治寒性關節痛、腰痛,可與獨活、桑寄生、杜仲、續斷、狗脊等同用。可與當歸、川芎、白芍、艾葉配伍,用於治療沖任虛寒所致的婦女腹痛。

處方名為肉桂、肉桂心、肉桂心(陰幹、切片或磨碎)。

壹般用量及用法:煎服五分鐘至壹元,研成粉末吞服或每次服用三分鐘至五分鐘。本品含揮發油,不宜久煎,須晚服或浸汁服用。

註1。肉桂和桂枝都是嫩枝,都有溫養血、行氣散寒、凝血的作用。但桂枝之氣薄,致升散寒,行於四肢,溫通經絡。肉桂氣厚,能控中止痛,能降補腎陽,引火歸源。常與附子配伍,用於治療陰寒過度、腎陽不足所致的氣短、面色潮紅、大便溏清、脈弱等“帶陽”癥狀。

2.肉桂和附子都可以溫補火,從而治療下焦虛寒、陽虛的癥狀。但是,這兩種藥物各有特點。肉桂能溫養血,助行氣,加肉桂理氣和血,如婦科寒滯、閉經、腹痛等較為常見。在補養氣血的過程中,肉桂作為輔藥,能振奮氣血,促進陽生陰,如十全大補湯。附子長於回陽救逆,如四逆湯、參附湯等。

3.肉桂與附子、生姜等散寒藥同用,既能益火又能益陰。與人參、地等補藥同用,還能助陽助陰,也可與寒涼藥同用。如滋腎丸中用少量肉桂助氣化,不適用於發熱傷津、虛實熱等病癥。藥用產品是幹姜的根莖。

性味與辛溫歸經。入心、肺、脾、胃、腎經。

功效溫中回陽,溫肺化痰。

臨床應用

1.用於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胃脘冷痛,陰寒肢冷,脈弱。

本品善溫補脾胃之陽,祛裏寒。常與黨參、白術、炙甘草同用。若輔用附子,可加強回陽救逆之功,以治陰寒過盛、四肢冰冷等癥。

2.用於肺寒咳嗽,痰稀而多,狀如泡沫。

本品溫燥辛散,既能溫肺散寒,又能燥濕化痰,故可用於痰多的感冒咳嗽。常與細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同用。

藥方是幹姜、泡姜、泡姜(生姜用開水浸泡,晾幹後再用。)

壹般用量及用法:五分鐘至三錢,水煎。

藥用炮制姜:即幹姜炒至外黑內老黃,藥用。性嘗起來又硬又辣。功能溫中止瀉止血。適用於寒證泄瀉、虛寒出血,如便血、崩漏,伴有手足冰冷、口渴、舌淡苔白等,常與補氣補血之藥同用。壹般用量為五毛錢到壹元五毛錢,煎服。

註:1。生姜,原本是壹種常見的民間藥材,也作為壹種食物。由於治療的需要,通過不同的加工,可分為生姜、煨姜、幹姜、炮制姜。

2.生姜性溫,味辛,善散,又能溫中止嘔。多用於外感風寒、胃寒飲等病癥。甘降辛散性質有所降低,但傾向於治療內寒之病,故以溫中、回陽、溫肺、化痰為主;生姜罐頭又名黑姜,無辛散之功,故專治溫經止血,溫中止瀉。所以前人有“姜能走不能守,幹姜能走能守,炮姜能守不能走”之說。至於煨姜,是用姜煮的,比姜不散,比幹姜不燥。其性質與炮制生姜略有相同,但強度較弱。專治溫裏,治胃脘冷痛。

3.幹姜與附子同,功能歸陽;但幹姜傾向於脾胃之陽,附子傾向於脾腎之陽。

處方的例子包括人參、幹姜、白術和甘草。治脾胃虛寒,腹痛腹瀉,還有胃裏的冷飲,像口水沫。本品為雲香科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

性味、歸經苦、苦、熱。有壹點毒。入肝、胃、脾、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減少不良反應,止嘔殺蟲。

臨床應用1。用於胃脘痛。疼痛、疝氣痛、腳氣痛、經期腹痛。

吳茱萸溫中散郁,疏肝溫脾,善於解郁厥陰肝經,故有良好的行氣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胃脘冷痛,可與溫中散寒的幹姜或行氣止痛的木香配伍;治冷疝氣,少腹痛,可與烏藥、小茴香、川楝子同用。治腳氣痛,可與疏肝活絡的木瓜同用。由於本品具有優良的散寒止痛作用,臨床上常與桂枝、當歸、川芎配伍,用於治療婦女小腹冷痛、經期後期。還可與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配伍,用於治療脾虛風寒、腹痛腹瀉。

2.用於肝胃不和,嘔吐流涎。

本品能疏肝理氣,還具有降低不良反應和止嘔的作用,故可用於治療肝胃不和引起的嘔吐和唾液泡沫。可與生姜、黃連同用。

另外,根據身邊人的經驗,治療蟯蟲病可以輕吳茱萸三錢,水煎取汁,第壹夜服第壹汁,第二夜服第二汁,連續服三到五劑。

藥方用吳茱萸和吳茱萸(每斤吳茱萸用甘草煎液壹兩次浸泡至吳茱萸開裂,曬幹。辛烈的本性略減。)

壹般用量及用法:五分至壹分,煎服。

(編輯或作者的)註釋/評論/備註

1.吳茱萸性硬性熱,既能溫中散寒,減少不良反應,止嘔,又能疏肝解郁,行氣止痛。根據臨床經驗,鎮痛止吐效果最好。肝氣郁結是什麽引起的?吳茱萸是肝胃失調引起的疼痛、頭痛、胃痛、嘔吐的常用藥。

2.吳茱萸為厥陰肝經主藥。雖屬熱性,但在肝氣郁結的情況下,也可與寒涼藥同用,如左金丸,治療肝火。疼痛、嘔吐和吞酸;又如烏雞丸,與黃連、白芍配伍,用於治療腹瀉、腹痛。

3.本品有溫中散寒的功效,類似幹姜。故常與吳茱萸、幹姜同用,用於寒滯腹痛。但幹姜仍能溫補上焦,能溫肺化飲;吳茱萸還能溫下焦、厥陰治寒疝,助腎陽治寒瀉,這是兩味藥的區別。

方劑舉例吳茱萸湯《傷寒論》:吳茱萸、人參、大棗、生姜。治嘔吐滿腹,或幹嘔,流涎,頭痛,胃脘痛,吞酸嘈雜,吞紅不發熱。藥用產品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

性味與辛熱歸經。入脾胃經。

散寒止痛的功效。

臨床應用用於胃寒、疼痛、嘔吐。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有溫中止痛之效,故適用於脘腹冷痛。治胃痛,常與香附同用。治腹痛,可與肉桂、厚樸同用。因其溫中散寒之效較好,亦可用於胃寒嘔吐,常與半夏、生姜同用。

處方用高良姜,高良姜(洗凈,曬幹,切片。)

壹般用量及用法:三錢壹元,水煎。

肉豆蔻:是姜科植物高良姜的種子。又辣又辣。具有溫中散寒、健脾解酒的作用。適用於飲酒過度引起的胃脘冷痛、嘔吐。壹般用量五毛錢到壹塊錢,煎服。

方劑實例有傅亮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香附。治療胃脘痛。本品為雲香科花椒的外殼。

性味與辛熱歸經。有毒。入脾、胃、肺、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殺蟲。

臨床應用

1.用於胃脘痛、寒濕泄瀉等癥。

此味辛熱,善散寒,能溫中止痛,溫脾止瀉。胃脘冷痛,可與黨參、幹姜、麥芽糖同用。治寒濕泄瀉,可與蒼術、陳皮、厚樸、甘草同用。胃脘冷痛的外治法,將川椒炒熟後包在溫熨處,可以緩解疼痛。

2.用於蟲積或蟋蟀嘔吐引起的腹痛。

本品有驅除縮窄的功效,臨床上常與君子、荀子等驅蟲藥配合使用。治嘔吐,常與烏梅、黃連同用。

處方用川椒、花椒、川椒(用於幹燥。)

壹般用量及用法:五分至壹分,煎服。

花椒:四川胡椒的種子。性苦性寒。活水平喘的作用。適用於痰多、喘息、水脹等癥。壹般用量為八分至壹元五分,煎服。

處方實例有舒角丸(外臺秘方):舒角、附子、半夏。治療心痛,引回來。藥用產品是胡椒科胡椒的果實。

性味與辛熱歸經。歸胃大腸經。

溫中散寒功效。

臨床應用用於胃寒、嘔吐、腹痛、腹瀉。

辣椒性熱,有溫中散寒之功效,故可用於胃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腹痛。常與高良姜、蓽茇同用。也可磨成粉末,貼在膏藥上,敷在肚臍上,治療感冒引起的腹瀉、腹痛。

胡椒也是壹種調味品。如果少量使用,可以刺激食欲。

藥方用花椒、白胡椒(對於成熟帶殼的水果,效果更好。用於研磨粉末。),黑胡椒(未成熟果實,效果較弱。去殼研磨。)

壹般用量及用法:五分錢至壹元,煎服;每次服用粉末壹到三分鐘,然後吞下。本品為花椒的未成熟果穗。

性味與辛熱歸經。歸胃大腸經。

溫中散寒功效。

臨床應用於胃寒嘔吐及胃脘痛。

本品性熱辛,善運腸胃,能溫胃腑、散寒,解除大腸寒郁,有溫中散寒之功。故常與厚樸、木香、高良姜配伍,用於胃寒引起的胃脘痛、嘔吐、腹瀉。

此外,本品還可用於治療牙痛。如《本草綱目》附方,以花椒為末擦之,再以蒼耳子水煎去涎。

處方名稱:菝葜(用於幹燥)。)

壹般用量及用法:五分至壹分,煎服。

如《十壹得消方》的方藥為:蓽茇、炮姜、丁香、附子、吳茱萸、高良姜、胡椒、山茱萸、白蔻。治腹瀉屬於感冒。藥用產品:樟科植物花椒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辛溫歸經。歸脾、胃、腎、膀胱經。

功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臨床應用

1.用於胃寒疼痛,呃逆嘔吐。

本品有溫補脾胃、散寒止痛之功,故適用於胃寒引起的胃寒疼痛、呃逆、嘔吐、腹脹、悶等癥,常與高良姜同用。

2.用於冷疝氣痛等疾病。

本品具有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常與吳茱萸、香附、木香同用,治寒性疝氣、腹痛。

此外,還可用於治療寒證尿痛、小兒寒濕凝滯所致的尿濁。

藥方名為碧承氣(用於幹燥)。)

壹般用量及用法:五分至壹分,煎服。

處方的例子有漢仙丸(原名申思丸)(丹溪心法):畢成茄子、香附、吳茱萸、青木香。治療冷疝氣痛。該藥品是桃金娘科紫丁香的芽或果實。

性味與辛溫歸經。入肺、胃、脾、腎經。

功效: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臨床應用:1。用於脘腹冷痛、呃逆嘔吐。

丁香溫中散寒,善於減少不良反應,是治療胃寒引起的呃逆嘔吐的重要藥物。治呃逆,常與柿子梗同用,以降氣止咳。用於嘔吐,可與半夏同用,減少不良反應,止嘔。胃熱嘔吐的情況下,誒本品性溫,不宜使用。

2.用於腎陽虛、寒濕帶下等癥。

丁香能溫腎助陽,治療腎虛陽痿、寒濕帶下。可與附子、肉桂、茴香、巴戟天、肉蓯蓉等同用。

此外,丁香、肉桂均分,將* * *磨成細粉,命名為丁桂三。外用具有溫經通絡、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陰疽、跌打損傷等病癥。

處方用丁香,丁香(藥用芽,療效較好,用於幹燥。),母丁香(藥用果實,藥效弱,曬幹備用。)

壹般用量及用法:五分至壹分,煎服。

方劑舉例丁香柿子湯(證因脈治):丁香、柿子、人參、生姜。治療因寒冷引起的慢性呃逆。藥用產品是茴香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辛溫歸經。入肝、腎、脾、胃經。

功效理氣止痛,和胃。

臨床應用:1。用於冷疝、腹痛、睪丸偏位、胃脘冷痛。

本品具有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是治療寒性疝氣、腹痛、睪丸偏斜的常用藥,可與橘核、荔枝核同用。又能溫中、散寒止痛,可與吳茱萸等藥同用,治胃脘痛。

2.用於胃寒,嘔吐少食。

小茴香具有調中健脾的作用,能增進食欲,故可用於胃寒、嘔吐、厭食等癥。

處方茴香(用於幹燥。)

壹般用量及用法:三錢壹元,水煎。

茴香:也稱為八角茴香。它是八角茴香的果實,八角茴香是木蘭科的壹種小型常青樹。味道和功效接近茴香。用量也和茴香壹樣。

比如溫肝湯《鏡月全書》的方子是茴香、肉桂、沈香、烏藥、當歸、枸杞子、茯苓、生姜。治陰寒腹痛疝氣。

  • 上一篇:醫生建議:便秘怎麽辦?
  • 下一篇:如何保養鼻子?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