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的成功看似偶然,實則孕育著成功的必然性。細節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海浪展現大海的美,但必須依賴大海才能存在。
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
——大衛·帕卡德(惠普創始人)
正如麥當勞總裁弗雷德·特納(Fred Turner)所說,“我們的成功表明,我們競爭對手的管理層未能堅持讓較低層次的人參與進來,他們缺乏對細節的深度關註。”
周恩來在宰相的位置上,官不算太大,但他強調的是“兼顧小事,成就大事”他壹直要求身邊的工作人員盡可能考慮事情的每壹個細節,他討厭“大概”和“可能”的做法和言辭。在北京飯店舉行的壹次外國宴會上,他問:“今晚的甜點是什麽餡?”?壹位工作人員回答:“大概是三鮮餡吧。”周恩來馬上問道:“妳指的是什麽?是,還是不是?如果客人中有人對海鮮過敏,出了問題誰負責?”
正是憑借這種壹絲不茍的精神,周恩來總理不僅贏得了中國人民的愛戴,也贏得了國際友人的尊敬。尼克森說:“對周恩來來說,壹句諺語說得好,任何大事都始於對小事的關註。雖然他自己照顧每壹棵樹,但他能看到森林。”尼克松回憶說:“在北京的第三個晚上,我們應邀觀看了壹場乒乓球表演。已經下雪了,我們計劃第二天去參觀長城。周恩來走了壹會兒,通知有關部門清理通往長城路上的積雪。”
“大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大;山不拒良土。才可能高。”
讓人疲憊的不是遠山。而是鞋裏的壹粒沙子。
麥當勞在中國開到了哪裏,火到了哪裏,中國餐飲行業的人羨慕嫉妒恨,但誰看到了它前期煞費苦心、壹絲不茍的市場調研工作?麥當勞進入中國之前,跟蹤了五年,包括中國消費者的經濟收入和消費模式的特點。4年前,它嘗試在中國東北和北京郊區種植馬鈴薯,並根據中國人的身高和身材確定最佳櫃臺和桌椅以及尺寸。它還將成品從香港麥當勞空運到北京進行口味測試和分析。當我開第壹家分店的時候。經過在北京五個地點的反復論證和比較,麥當勞終於進入中國,壹炮而紅。這就是細節的魅力。國內有哪家餐飲企業開業前做過如此深入的市場調研?
關於細節的不等式:100-1≠99?100-1=0
如果達不到,1%的錯誤會導致100%的失敗。
《武漢晨報》有壹篇報道稱,江漢大學應屆畢業生陳某在求職時因為壹份簡歷而栽了跟頭。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在參加招聘會的那天早上,陳驍不小心打翻了杯子,浸濕了桌上的簡歷。為了盡快趕到會面地點,陳驍不得不簡單地把他的簡歷晾壹晾,然後和其他東西壹起塞進他的背包裏。
在招聘現場,陳驍看中了深圳壹家房地產公司的廣告策劃主管職位。按照這家企業的要求,招聘人員會先和應聘者進行簡單的交談,然後領取簡歷,領取簡歷的人會得到面試機會。
輪到陳驍時,招聘人員問了陳驍三個問題,並向他要了他的簡歷。當陳驍拿出自己的簡歷時,發現上面不僅有壹大塊水漬,還有壹個擦破的袋子,加上鑰匙等東西的劃痕,已經變形了。陳驍試圖撫平它,把它遞了過去。看著這份傷痕累累的簡歷,招聘人員皺著眉頭,收下了。皺巴巴的簡歷夾在壹堆整齊的簡歷中,看起來十分刺眼。
三天後,陳驍參加了面試,他的表現非常活躍。無論是現場操作PHOTOSHOP,還是為虛擬產品做口頭推廣,他都做得很好。陳驍在學校讀書時是校劇社的骨幹成員,他還即興表演了壹個小品,贏得了采訪者的稱贊。當他結束面試走出辦公室時,壹位負責任的女士對他說:“妳是今天最好的面試官。”
然而,面試壹周後,陳驍仍然沒有得到答復。他急得忍不住給那位女士打電話詢問情況。小姐沈默了壹會兒,告訴他:“其實負責招聘的人對妳很滿意,只是妳在簡歷上輸了。老板說,壹個連簡歷都保管不好的人,是管理不好壹個部門的。”
不僅是剛畢業的學生要註意這些,在職員工也要把小事做細做實。壹些不經意間透露出來的“小節”,往往能反映出壹個人深層次的品質。
壹個不經意的細節,往往能體現壹個人的深耕細作。
浙江某地出口的凍蝦被壹些歐洲商家退貨,應該索賠。原因是歐洲當地檢驗部門從出口的1000噸凍蝦中檢出0.2 g氯黴素,即氯黴素含量占被檢貨物總量的五分之壹。自查之後,環節在於處理。原來剝蝦全靠手。有的員工因為手癢,用含氯黴素的消毒劑止癢,結果把氯黴素帶入凍蝦。
這壹事件引起了很多業內人士的關註:壹是被認為是質量壁壘,五十億分之壹的含量極其細微,不壹定對人體有影響,但歐洲國家對農產品質量要求過高;第二種是質量壁壘,主要是國內農業企業員工素質低造成的;第三,被認為是技術壁壘。當地凍蝦加工企業和政府相關質檢部門的安全檢測技術落後於國際市場對食品質量的要求,無法檢測出如此精細有毒的物質。在我看來,這五分之壹的數據恰恰給了我們壹個重要的提示:錯誤,無論多小,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損失。
壹口痰終止了對外談判。
國內有壹家藥廠,準備引進外資,擴大生產規模。他們邀請德國拜耳公司派代表來視察制藥廠。簡短的室內會議後,廠長陪同代表參觀了工廠。藥廠廠長在參觀制藥車間時,隨地吐痰。拜耳公司的代表清楚地看到了這壹幕,立即拒絕繼續參觀,並終止了與這家藥廠的談判。
在這位代表看來,制藥車間對衛生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作為廠長可以隨地吐痰,員工素質可想而知!與這樣的藥廠合作如何保證產品質量?
加加林成為太空第壹人的秘密——細節表現力的培養
細節總是容易被忽略,所以最能反映壹個人的真實狀態,也因此最能顯示壹個人的修養。正因為如此,通過小事看人,正成為衡量和評價壹個人最重要的方式之壹。現在壹些用人單位在招聘的時候,也在細節上下壹些功夫,設計壹些細節化的試題,通過細節來觀察應聘者;有的用人單位甚至通過“吃飯”“寫字”這樣的小事來決定是否用人。
加加林,第壹個進入宇宙飛船的人。
1961 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重4.75噸的“東方1”飛船遨遊太空89分鐘,成為世界上第壹位宇航員。為什麽他能從20多名航天員中脫穎而出?
原來,在人選確定前壹周,飛船總設計師羅列夫發現,只有加加林壹個人在進入飛船前脫鞋,只穿襪子進入駕駛艙。正是這個小小的舉動,壹下子贏得了羅列夫的好感。他覺得27歲的加加林懂得規則,珍惜自己為之獻身的宇宙飛船,於是決定讓加加林執行人類首次太空飛行的神聖使命。加加林通過壹個不經意的細節展現了他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修養和品質,這也讓他成為了太空旅行第壹人。
我也見過壹個相反的例子:北京壹家外資企業待遇優厚,招聘嚴格。壹些高學歷青年,過五關斬六將,幾乎如願以償。最後壹關是總經理面試。面試時間過了,總經理突然說:“我有急事,請等我10分鐘。”總經理走後,雄心勃勃的年輕人圍住了老板的大辦公桌。妳看了文件,我相信沒有人閑著。10分鐘後,總經理回來宣布:“面試結束。可惜妳們都沒被錄取。”小夥子大吃壹驚:“面試還沒開始呢!”總經理說:“我不在的時候,妳的表現就是面試。公司不能錄取剛看過領導文件的人。“年輕人都是愚蠢的。
細節最能體現壹個人的修養。加加林脫下了鞋子。體現了他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未經允許閱讀經理文件的年輕人甚至缺乏基本的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