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她也嘗試了很多方法來改掉女兒的“壞習慣”,但是沒有任何效果。反而女兒變本加厲,不拉耳朵就不睡覺。
其實很多家長對類似的經歷也有同感,只是孩子可能不是在揪耳朵,有時候會做出其他舉動。
比如我喜歡摸我爸媽的胳膊,或者挖他們的鎖骨,有的甚至要摸我媽的X部才能睡著,真的是不能接受。
有心理學家專門研究了孩子睡前的這些行為,得出的結論是,孩子可能遭受的是另壹種饑餓——皮膚饑餓。
當孩子以胎兒的形式存在時,總是被羊水抱著,感覺很安全。
習慣了這種感覺後,出生後的孩子當然也想被父母抱抱或撫摸。
如果家長做不到這壹點,孩子自然會出現皮膚肌肉饑餓,而且會越來越明顯,所以會主動做出各種尋求安全感的行為,但有時候家長也未必能理解。
英國詩人蒲柏曾說:“人如藤蔓。當他擁抱別人時,他能從擁抱中獲得力量。”
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哈洛,花了半輩子的時間提出了著名的“恒河猴”實驗和“母愛剝奪”實驗。
他選擇了94%遺傳度的恒河猴作為實驗對象。
這些剛出生的恒河猴是他從母猴身上抱走的,然後他用鐵絲做了壹個母猴,在她胸前掛了壹個瓶子,又用軟布做了壹個母猴,但是沒有瓶子。
實驗結果表明,除了小恒河猴真的餓了的時候,它會去找鐵絲做的母猴,其他時候它更喜歡在絨母猴面前,由此不難看出身體接觸對孩子的重要性。
美國語言學家梅瑞斌說,人與人之間93%的交流是通過非語言進行的,而只有7%是通過語言完成的。
如果父母願意花時間溫柔地撫摸孩子,那麽自然地把愛傳遞給孩子。這個時候,孩子會感到非常安全和放松,這顯然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是有益的。
1,給孩子做撫觸按摩
《和寶寶壹起睡》這本書裏有壹句話,“被愛撫是孩子發展成長最重要的欲望。妳得到的這種愛越多,妳的孩子成長發育就越快。每天接受15分鐘按摩的嬰兒體重增加率比不接受按摩的嬰兒高47%,有的甚至更高。”
1,時間
父母幫孩子撫觸的時間不能太短,但也不能太長。壹般可以控制在每天15分鐘左右。捏捏他們的小手或者拍拍他們的背都是不錯的選擇。
2.操縱
在撫摸孩子的時候,家長壹定要註意手法的力度,開始的時候盡量溫柔。之後可以逐漸加大強度,但壹定要控制在孩子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3.位置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觸摸孩子不同的部位。
比如孩子剛學走路的時候可以摸小腿和腳,孩子有牙齒的時候可以摸臉。
4.情緒
家長不能把感動孩子當成簡單的任務,要帶著感情去感動。當然,他們也要盡可能的和孩子溝通,哪怕孩子還小,他們其實也能感受到。
當孩子需要擁抱或服務時,父母可能希望為他們選擇壹個替代品。比如毛絨玩具或者其他物品,讓孩子對其產生依戀,從而形成安全感。
1,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
也許孩子的壹些“怪毛病”在家長看來是不可理喻的,所以他們會本能地回避或者直接用暴力對待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焦慮。
只有適當地撫摸孩子,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才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幫助孩子擺脫各種奇怪的問題。
多擁抱和撫摸孩子,我相信我能看到壹個不壹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