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童年是在父親的嚴厲教育下度過的,這使他變得倔強、敏感、激動。22歲時,他開始在維也納生活。第三交響曲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之間,標誌著他創作的成熟。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維也納逝世,享年57歲。
貝多芬壹生創作了廣泛的題材,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許多管弦樂序曲,小提琴和大提琴奏鳴曲。被已故佛祖稱為“音樂聖人”、“交響樂之王”。
貝多芬的壹生創作體裁廣泛,數量眾多。在器樂領域,包括9首交響曲,11首管弦樂和戲劇配樂,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16首弦樂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合奏,32首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和變奏曲。
在聲樂領域,涉及歌劇、清唱劇、彌撒、清唱劇、合唱幻想曲以及大量的藝術歌曲。聲樂領域的代表作品有歌劇《費德裏歐》、《D大調彌撒曲》、《給遠方愛人的聲樂套曲》等。
交響曲是貝多芬九部交響曲中思想發展和藝術追求最集中的表現。貝多芬的交響曲內容豐富多樣,規模宏大,比海頓和莫紮特的要復雜得多。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尖銳矛盾、英雄主義和積極因素。
音樂形象總是在矛盾沖突和對比中展現。在技法上,發展了奏鳴曲式和交響組曲,擴大了奏鳴曲式各部分的音階,增強了對比性和戲劇性。作為中心部分,展開部分更為激烈,比如第三交響曲的展開。
貝多芬的交響曲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壹是英雄性和戲劇性,這是他創作中最基本的方面,如第三、第五、第九交響曲;二是生活習慣化、抒情化,如第壹、第四、第八交響曲;第三,彌撒和舞蹈,比如第七交響曲。
除了交響樂,鋼琴作品在貝多芬的創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說他壹生都在創作鋼琴作品,最重要的是五首鋼琴協奏曲和五首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黎明》、《熱情》)。
鋼琴奏鳴曲類似於他的交響曲,思想深刻,內容豐富,形式廣泛。而且強化了奏鳴曲式結構的內部對比因素,擴大了發展部的矛盾沖突,使他的鋼琴奏鳴曲遠超海頓和莫紮特。
擴展數據:
貝多芬的壹生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後歐洲社會的劇變,他的作品是時代和個性相結合的產物。他極大地拓展了交響音樂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化的體裁,鋼琴的演奏範圍也得到極大的增強。
內容的拓展導致表現手法的革新:他突破傳統的形式結構,勵誌的主題應用,動態的音樂發展,使音樂具有非凡的氣勢和力量;基於功能系統的變調系統成為他的和聲風格。
靈活的不和諧音和大尺度的節奏對比和力度對比,在刻畫矛盾沖突和戲劇性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此外,對對位的運用、樂隊音響的結合以及鋼琴曲的寫作都有著鮮明的特色。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路德維希·範·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