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中風的發生與以下幾種情況有關:
1,因起居不當,七情抑郁,肝火轉風。
2、飲食失養,脾失健運,痰濕蘊結。
3、體虛,外感風邪。風、火、痰、熱相互作用,突然發作,是中風最常見的直接致病因素。
所以在飲食方面,飲食要清淡,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蘿蔔、蓮藕、芹菜、大白菜、香蕉、梨等。,以涼血清熱、消食開胃、寬胸理氣。不吃油膩、味濃、肥甘、生痰、性熱的食物,如雞肉、豬油、辣椒、煙酒等。
運用中醫食療對中風有壹定的治療作用。
1,痰熱蘊結
癥狀:昏厥,開聲,咽部咯痰,口齒不清,舌質強苔膩,脈沈滑無力。
治療:清熱化痰。
治療處方:
貝母粥貝母粉15g,粳米50g,冰糖適量。照常用粳米和冰糖煮粥,至湯汁不稠,加入貝母粉,文火煮壹會。粥稠時停火,每日早晚溫服。
冬爪喝小麥、冬瓜子各30g,紅糖適量,搗碎,開水送服。
蘿蔔汁,白蘿蔔,每次30ml,每日3次。或者蘿蔔汁拌粥吃。
2.肝火熾盛。
癥狀:昏厥,開聲,喘粗氣,煩躁不安,頭脹耳鳴,頭頂頭痛,舌邊尖紅。脈沖串的數量。
治法:清肝瀉火。
治療處方:
豬膽汁綠豆粉豬膽汁120g,綠豆粉80g,拌勻,晾幹研成粉末,每次6g,每日兩次。
菊花粥秋季初霜前,將菊花采摘,去蒂,曬幹或蒸熟,或陰幹,然後磨碎備用。先將100ml粳米加水,照常煮粥。粥做好後,加入10-15g菊花粉,煮壹到兩次。
芹菜粥新鮮芹菜60g(切碎),粳米100g,放入砂鍋中,加水煮粥照常服用,每日早晚溫服。應該是現煮現吃,不用很久。
蕓豆茶根30克,紅茶3克,水煎。
3、仁義即將騰飛
癥狀:閉眼,張口,聲嘶氣短,舌質短而青,自汗,手腳冰涼,自便,舌質軟,脈沈細。
治療:滋陰益氣,消積導滯。
治療處方:
沈度煎紅參15g,水煎。
人參湯人參10g,陳皮10g,紫蘇葉15g,糖150g,水30ml。以水代茶煎服。
五味子水煎五味子10g,紫蘇葉18g,人參12g,糖100g,加水3000ml,煎至1500ml,濾渣,喝湯。
牡蠣糠粉和麥麩平分,每次3g,1,壹天兩次。
4.腎虛絡阻
癥狀:舌短,足瘺不暢,半身不遂或半身不遂,舌紅,脈弱。
治療:補腎通絡。
治療處方:
枸杞麥冬喝枸杞麥冬各15g,水煎服代替茶。
蘆筍粥蘆筍30g,白米飯50g,煮粥吃。
地黃粥服用100ml地黃汁。先將粳米煮熟,粥拌地黃汁均勻食用。
枸杞、當歸、大棗瘦肉湯15g,當歸10g,黃芪30g,大棗10,瘦豬肉100g。用以上食材燉湯,加點鹽調味,湯配肉吃。
恢復期和後遺癥期的患者,以“本虛”為主,虛實夾雜。飲食要註意扶正,以達到“祛邪”的目的。黃芪、黨參、當歸、三七、丹參、雞肉、瘦肉(豬、牛)、蛇、甲魚等。常可選用,但應根據患者證候特點制定“補”的規律。值得提醒的是,無論哪個時期,患者都應避免濃茶、酒和油炸油膩食物。
以下是壹些食療處方:
黃芪50克,蛇(活)200克,當歸9克,紅棗6枚。將蛇頭和腸子去掉,加入3片姜和油,將所有材料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用文火煮兩個小時,調味。吃飯時喝酒。適用於中風後半身不遂、肢體腫脹麻木、言語不清、頭暈心悸、口淡、排便困難、舌紅有瘀斑、脈細數等癥。
人參雞湯90g,田七10g,紅參10g,黃芪30g。將三七打碎,在油中加入3片雞肉和生姜,將所有材料壹起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用文火煮兩個小時,調味,隨餐飲用。適用於中風後半身不遂、肢體腫脹疼痛、言語不清、記憶力減退、頭暈心悸、舌淡暗或有瘀斑、脈細。
地黃甲魚湯1(約200g),幹地黃30g,枸杞20g,秦艽15g。將甲魚去除腸內雜質,切塊,將所有食材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用文火煮兩小時,調味,隨餐飲用。適用於中風後遺癥後的半身不遂、肢體攣縮、僵硬、頭暈、面紅、口幹、腰酸、舌紅少苔、脈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