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佛教文化對中醫有什麽影響?

佛教文化對中醫有什麽影響?

古印度佛教在醫改後將婆羅門教納入其體系,並傳入中國。他們在翻譯佛經的同時,還翻譯了大量的佛教醫學著作。壹些精通佛教醫學的醫生試圖將佛教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相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創造新的醫學。但佛教傳入中國時,中醫的理論體系已經比較完備,在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病因、治療方法等方面都優於佛教。所以佛教並沒有改變中醫的理論體系,而是被中醫吸收為己用。

佛教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影響

和尚和醫生對中醫理論的影響主要是四個理論。印度醫學最初提倡三元素說,認為人體由氣(足與臍之間)、膽(臍與心之間)、痰(心與頭之間)三種元素組成。後來印度醫學三原則理論受古希臘四體液理論影響形成“四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土、水、火、風四種元素構成的。四大各有不同的性質和用途,大的很牢固,可以承載壹切;水大多是濕的,可以讓東西粘在壹起;火以熱為性,能使事物成熟;強風是動態的,可以讓東西生長。佛教醫學經典說:“人體有四病,壹為陸,二為水,三為火,四為風。風增氣,火增熱,水增冷,土增勁。本從四種疾病開始,從440種疾病開始。地屬鼻,水屬口,火屬眼,風屬耳。”

佛教醫學認為,“四大”是構成人體的四種基本元素,同時又是危害人體的四種致病因素,每壹種致病因素都會導致壹類疾病。佛教醫學的這壹基本理論在傳入中國時,被壹些醫生所接受和反映。中印醫學會大師唐孫思邈在《千金方》卷壹中說:“土、水、火、風、合成人。普通人不生氣,熱氣騰騰;大氣不規律,全身僵硬,毛孔閉塞;濕氣未調,體腫,氣滿而糙;國家不和諧,四肢不舉,壹言不發。火去則體寒,風停則亡,水盡則無血,土散則身裂。”

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興盛,當時醫生受佛教醫生的影響最大。但由於當時中醫理論體系比較成熟,印度四大學說雖然屬於唯物主義,但說服力和辯證性遠不如中醫陰陽五行學說,以至於在宋代很少見到。

  • 上一篇:幹瘡怎麽治?已經癢了兩三個月了。
  • 下一篇:現在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左心房肥大,二尖瓣狹窄,如何應對?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