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在最初幾天可能會伴有輕微的全身癥狀,但其余時間大多沒有全身癥狀,與普通健康人的日常飲食相似,可以選擇多種營養飲食。註意使食物易於消化吸收,慎用對呼吸道和消化道有不良刺激的辛辣之品(辣椒、生洋蔥、芥末、胡椒)。當全身癥狀明顯時,應在正常飲食和半流質飲食之間給予所謂的軟餐。供應的食物必須含有較少的渣滓,並易於咀嚼和消化。煮的時候壹定要剁碎煮到軟,不適合煎、炸。
這些是骨折患者的壹般飲食原則。為了更快更好地促進骨折愈合,骨折患者還應根據骨折愈合的早、中、晚期以及病情的發展給予不同的食物,以促進血腫吸收或骨痂形成。
早期(1-2周):受傷部位腫脹瘀血,經絡不通,氣血不通。這個階段的治療主要是活血化瘀。中醫認為“瘀血不散,骨不生”,“瘀血生新骨”。可見,消腫和活血是骨折愈合的最重要因素。飲食原則上以清淡為主,如蔬菜、雞蛋、豆制品、水果、魚湯、瘦肉等。不吃酸辣、燥熱、油膩,尤其不要過早給油膩、滋補的產品,如骨頭湯、肥雞、燉魚等。否則瘀血停滯,難以消散,必然會延緩病程,減緩骨痂生長,影響日後關節功能的恢復。這個階段食療可以用三七10g,當歸10g,肉鴿1g,* * *燉至熟,湯和肉齊頭並進,每天1次,連續7-10天。
中期(2-4周):瘀血腫脹部分吸收,此期治療以止痛、祛瘀生新、正骨續筋為主。飲食應由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補充,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可以在初期飲食中加入骨頭湯、田七燉雞、動物肝臟之類,補充更多的維生素A、D、鈣和蛋白質。食療可以用當歸10g,骨碎補15g,續斷10g,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g,燉1h以上,加湯加肉2周。
晚期(5周以上):傷後5周,骨折部位淤血基本吸收,骨痂已經開始生長,為骨折晚期。治療要輔以,通過滋補肝腎、氣血,促進更牢固的骨痂形成,舒筋活絡,使骨折相鄰關節活動自如,恢復往日的功能。飲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譜可以補充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鹿蹄筋湯、燉水魚等。能喝的可以選擇杜仲酒、雞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食療可以用枸杞10g,骨碎補10g,續斷10g,薏苡仁50g。將骨碎補、續斷炒去渣,再加入剩下的兩味煮粥食用。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每1療程間隔3-5天,可使用3-4個療程。第壹,骨折愈合的過程
骨折愈合的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血腫形成
除了骨組織的破壞,骨折還必須伴有附近軟組織的損傷或撕裂。骨組織和骨髓血管豐富,骨折後往往大量出血,充盈於骨折兩斷端及其周圍組織之間,形成血腫。血腫通常在幾小時內凝固。與其他組織的創傷壹樣,此時在骨折部位可見輕度中性粒細胞浸潤。
骨折過程中,滋養骨髓、骨皮質、骨膜的血管斷裂,所以骨折後1 ~ 2天內,可見骨髓造血細胞壞死,骨髓內脂肪沈澱,然後被外來巨細胞包圍,形成脂肪“囊腫”。骨皮質也可發生廣泛的缺血性壞死。骨壞死的特征是骨陷窩內的骨細胞消失,在顯微鏡下變成空洞。如果骨壞死範圍不大,可被破骨細胞吸收,有時死骨可脫落遊離形成死骨碎片。
(2)纖維性愈傷組織的形成
骨折後約2 ~ 3天,成纖維細胞和新生毛細血管從骨內膜和骨膜中增生侵入血腫,血腫開始機化。本質上,這些成纖維細胞大多是軟骨細胞和成骨細胞的前體。上述增生組織逐漸愈合,填充並橋接骨折斷端,然後發生纖維化形成纖維性骨痂,或稱暫時性骨痂,肉眼可見骨折局部呈梭形腫脹。約1周後,上述增生的肉芽組織和纖維組織可進壹步分化形成透明軟骨。透明軟骨的形成壹般在骨膜骨痂區比骨髓骨痂區更常見,可能與前者血供不足有關。此外,還與骨折端活動度和應力過大有關。但當骨痂中軟骨過多時,會延緩骨折愈合時間。
(三)骨鈣形成
骨折愈合過程的進壹步發展是成骨細胞產生新骨逐漸替代上述纖維骨痂。最初形成的骨是類骨質組織,後來發生鈣鹽沈積,形成編織骨,即骨痂。纖維性骨痂中的軟骨組織與骨發育過程中的軟骨骨壹樣,經過鈣沈積,演變為骨組織,參與骨痂的形成。此時形成的編織骨,由於其結構不夠致密,骨小梁排列紊亂,仍不能滿足正常的功能需要。
根據細胞來源和愈傷組織部位的不同,愈傷組織可分為外部愈傷組織和內部愈傷組織。
1.外部骨痂或骨膜骨痂是成骨細胞的增殖,骨膜的內層,形成紡錘形的套管,包裹著骨折的斷端。如上所述,這些細胞主要分化為成骨細胞形成骨痂,但它們也可以分化為軟骨細胞形成軟骨性骨痂。外部骨痂主要在長骨骨折時形成。
2.內部骨痂由胚乳細胞和骨髓未分化間充質細胞進化為成骨細胞,形成編織骨。內側骨痂中也可形成軟骨,但數量少於外側骨痂。
(4)愈傷組織的重建或重塑
骨痂完成後,骨折斷端僅由幼稚的、排列不規則的編織骨連接。為了滿足人體的生理要求,具有更強的結構和功能,編織骨進壹步轉化為成熟的板層骨,恢復了皮質骨與髓腔的正常關系。在破骨細胞的骨吸收和成骨細胞的新骨形成的協同作用下進行重建,即在骨折骨承受最大應力的部位形成更多的新骨,吸收力學功能障礙所需的骨,使骨折的上下斷端按原有關系重新連接,髓腔也重新連接。
壹般情況下,經過以上步驟,骨折部位恢復到與原骨組織相同的結構,完全愈合。
二、影響骨折愈合的因素
1.全身因素①年齡:兒童骨組織再生能力強,故骨折愈合快;老年人骨再生能力較弱,所以骨折愈合時間較長。②營養:嚴重的蛋白質缺乏和維生素C缺乏可影響骨基質的膠原合成;維生素D缺乏會影響骨痂鈣化,阻礙骨折愈合。
2.局部因素①局部血供:骨折血供好,骨折愈合快,如肱骨外科頸(上端)骨折;反之,如果局部血供差,骨折愈合慢,如股骨頸骨折。骨折類型也與血供有關:如螺旋形或斜形骨折,由於骨折部位與周圍組織接觸面大,有較大的毛細血管分布區供血供,愈合比水平骨折快。②斷端狀態:斷端對線不良或斷端間軟組織嵌塞,會延遲愈合,甚至阻止接合。此外,如果骨組織嚴重受損(如粉碎性骨折),尤其是骨膜破壞過多,骨再生也很困難。如果骨折局部出血過多,血腫巨大,不僅會影響斷面的接觸,而且會隨著血腫機化時間的延長而影響骨折愈合。③骨折斷端固定:斷端活動不僅可引起出血和軟組織損傷,而且往往只形成纖維性骨痂,難以形成新骨。為了促進骨折愈合,良好的復位和固定是必要的。但長期固定會造成骨骼和肌肉的廢用性萎縮,也影響骨折愈合。④感染:開放性骨折(即骨折處皮膚軟組織破損,骨折處外露)常並發化膿性感染,延緩骨折愈合。
對於骨折愈合障礙的患者,有時新骨形成過多,形成多余骨痂,愈合後出現明顯的骨變形,影響功能的恢復。有時纖維骨痂不能變成骨痂而出現裂縫,骨折的兩個斷端仍能移動形成假關節,甚至斷端覆蓋新軟骨形成新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