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降糖飲
【配料】生姜10g,紅糖。
【做法】先將生姜洗凈切絲,放入瓷杯或保溫杯中,倒入開水中,蓋上蓋子浸泡5分鐘,再加入紅糖溶化。趁熱服用,服用後用被子蓋好。如果妳出汗了,妳可以在壹個小時後再服壹次。
【功效】說明生姜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作用。加紅糖不僅僅是為了調味,因為紅糖性溫,可以配合生姜發汗養胃。人們用這個方子來預防和治療雨中感冒是相當有效的。
(2)蔥白粥
【原料】大蔥7根,粳米60克。
【做法】先將粳米加水煮粥。粥好了,放入蔥白,煮壹兩次。趁熱拿,後蓋會出汗。
【功效】洋蔥、白洋蔥散寒,和胃止痛。《神農本草經》說它能“治傷寒、寒熱、產
流汗,中風,臉腫。“這說明它的發散力相當強。用粳米煮粥可以促進發汗和
既能調理胃氣,又能讓妳出汗,不傷身體。
(3)二根湯
【食材】大白菜根3根,大蔥根7根,紅糖適量。
【做法】先將大白菜根、大蔥根洗凈切片,加適量水,煎煮10分鐘,加紅糖溶解。趁熱拿,後蓋會出汗。
【功效】大白菜又稱醅。《本草綱目》宣稱能疏通腸胃,除胸中之煩,解渴解酒,消食解氣,治瘴氣,止熱咳。加入蔥白和紅糖,溫熱發汗。本方更適用於外感風寒伴胃腸癥狀者。
中藥
【治療】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方婧敗毒散
【方壹】本方用荊芥、防風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祛風;羌活和獨活是治療肢體疼痛的重要藥物。川芎活血祛風止頭痛;枳殼、前胡、桔梗升肺氣;茯苓和甘草。
[處方]羌活4.5g、柴胡4.5g、前胡4.5g、獨活4.5g、枳殼4.5g、茯苓4.5g、荊芥4.5g、防風4.5g、桔梗4.5g、川芎4.5g、甘草1.5g..
【用法】取300毫升水,煎至240毫升,溫服,每日壹劑。
【加減】風寒重惡寒者,加麻黃、桂枝,頭痛加白芷,落枕加葛根。寒濕、體熱少、苔重、脈膩者,用羌活史聖湯加減;對於風寒氣滯、胸悶嘔吐者,用蘇祥粉加減;表寒並裏熱,又稱“寒包火”,表現為發熱惡寒,鼻塞重,全身酸痛,口渴無汗,咽痛,咳嗽短促,痰黃黏,或小便赤澀,舌苔黃白,脈浮。解表清裏,用雙解湯加減。
中藥方劑
(1)加味蘇祥粉
主治:發汗解表。四季寒冷,頭痛欲裂,鼻塞流涕,身痛發熱,惡寒惡風,無汗,舌苔薄白,脈浮。
[處方]紫蘇葉4.5克,陳皮、香附3.6克,甘草2.1克(炒),荊芥、秦艽、防風、蔓荊子,川芎1.5克,生姜2片。
【用法】銼壹劑。水煎,溫服,微蓋如汗。
(2)三拗湯
主治:疏風宣肺,止咳平喘。感冒普通感冒,鼻塞重,沒有聲音,或頭痛、頭暈、咳痰、胸悶氣短。
[處方]甘草(不焙炒)、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均分。
【用法】將藥物研成粗末。每劑15g,水220ml,姜錢5枚,均煎至160ml,然後內服。蓋著被子睡覺,以微微出汗為度。
(3)芎舒蘇祥散
主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鼻塞重。
[處方]川芎、香附、紫蘇各120克,甘草30克(炒),蒼術、陳皮60克
【用法】頂部粗糙。每次9 ~ 15g,水煎,每日3次。
穴位療法
(1)按摩療法
【穴位】風池穴、百會穴。
[練習]病人穩穩地坐著。家屬站在他們面前,壹手固定患者頭部,另壹手攤開手指,從前發際線沿頭部向後發際線摩擦,由慢到快,反復摩擦頭皮。頭發長輩(女性)可以用布巾包起來,在毛巾上做手術。先擦頭部左側,再擦頭部右側,最後擦頭部中間,5分鐘左右,以頭皮發燙為度;然後,十指交叉,揉風池穴2分鐘。最後雙手抓發數,虛拳猛擊百會穴及其周圍。
(2)針灸療法
【穴位】列確、合谷、風池穴、風門。加中脘、內關、足三裏帶濕。
【練習】主要選取手陽明、太陰、足太陽三個穴位。針灸用瀉法祛風散寒,宣肺解表。
(3)艾灸療法
【穴位】風池、風府
【做法】從耳後骨贅下緣向後摸,能摸到壹個凹陷處,就是風池穴,左右各壹個風府穴:取穴時,會摸到我們後腦勺下的凹陷處,就是風府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