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刺參健康養殖的要求,需要以石礁的形式建造壹個石頭圍堰的池塘和80畝標準池塘。共投石1.8萬m3,建成1東西向刺參健康養殖實驗池,半潮汐,方便取水排水。為了便於清池,池中的礁層呈脊狀,石塊沿“九”字形框架投下。礁組寬2.5m,高1.2m,礁組累計脊長3580m。池塘西堰臨海,有高、低兩個進、排水閘門。下閘用於清塘排水,其閘基水位等於最低潮位。高閘的基礎很難有半潮面,所以可以利用潮差將潮汐自然吸收到池中。高低門都可以手動控制。此外,在相鄰海堰旁專門設置了1臺進出水泵機組,以備應急使用。池塘建成後,在退潮時用低閘將池塘裏的水排出,剩下的用泵抽幹,去除蝦虎魚、日本鯖魚、海星等有害生物。平整池底,每畝撒70公斤石灰粉消毒。1周後,每畝施1000kg發酵雞糞,註水50cm,施肥60天。當水質穩定,底棲矽藻在池塘中繁殖後,放入刺參幼苗。
種子來源和發布
刺參的種子來源於自然采收和人工培育,自然采收的種子大小參差不齊,壹般長3 ~ 10 cm。經過3 ~ 5天的暫養和分級篩選,剔除受損苗,迅速放入養殖池,然後放入繁殖池。人工培育的苗種都是中間培育,刺參長到5厘米以上就放入池中。
飼養和管理
刺參苗種投放後進入投餵管理階段,主要工作是做好投餵飼料和調節日常水質。
飼料投餵:每兩天向養殖池塘均勻投餵飼料,包括50%澱粉、20%海泥、8%魚粉和22%海藻粉,組合投餵量約為海參總量的10%。為了保持水質穩定和餌料豐富,在池塘內沿山脊人工魚礁堆砌筏架養殖海帶和裙帶菜,並在池塘內移植馬尾藻、鼠尾藻等藻類植物,為刺參的健康養殖創造良好的棲息地。
預防措施預防疾病的發生,每半個月使用1次消毒藥物,退潮時全池灑水,能起到很好的預防效果。
水質控制為了防止漂浮垃圾和浮油汙染隨潮水進入池塘,在進水渠道設置了三道浮筏式防汙染防油網,攔截漂浮垃圾和浮油汙染。技術人員堅持每天觀察池內水質,高溫期間每7天定期進行1水質檢測。每到低潮和大雨時,及時啟動水泵向池塘調水,防止池塘鹽度降低,海水淡化。
控溫增氧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9月初,是龍口的高溫季節。每天11: 00至淩晨3: 00,養殖人員定期用8馬力漁船在池塘內高速航行、沖浪,以增加氧氣、降溫,防止刺參缺氧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