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般下降理論
董老認為董源的脾胃成病論多為內傷所致;內傷不足,用補之法,故創制補中益氣湯,益氣升陽。董老治療脾胃病,要從胃和健康的生理特點入手。陽腑胃病以通降為主。如果脾或身體長期虧虛,脾胃就會和諧,中焦又會升降。
胃氣“和而衰”的生理特點與胃腑中楊琪和陰液的相互調和密切相關,即胃腑中楊琪的溫升與陰液的潤澤配合得當,飲食入胃即可分解潤澤。葉也強調:“脾升則健,胃降則和。”和胃的關鍵在於胃氣的潤降。然而,胃的調和與其他臟腑的功能密切相關,如脾的運化、肝的疏泄、膽汁和膽火的運行和下降、肺的展開和下降、大腸的展開和下降。
胃是腑,只有保持其升降功能,水谷才能傳至小腸,以辨濁。胃喜疏降,而惡滯。有病則胃失和降,出入則氣郁。所以董老在治療中強調了疏降的重要性。所謂“通”,就是調理氣血,解除淤滯,使胃腑暢通,氣機通暢。胃滿腑者,宜祛邪導滯,調理胃;胃氣不足者,氣不運化,虛中有滯,宜補虛滯,和胃。
董老在運用下法治療脾胃病時,將其歸納為十法:理氣化瘀、瀉腑祛熱、散寒平肝降逆、導滯降胃、升清降濁、辛苦、辛溫舒陽、滋陰降逆。可見,董老治療脾胃病,重在“通”,進補之法往往寓於“通”。
2氣血理論
董老總結了脾胃的生理特點,認為中焦脾胃是水谷之海,是氣血生化之源,是臟腑經絡之根,與人體氣血盛衰密切相關。
中焦脾胃的絡脈系統比其他臟腑更豐富,除了同名經絡分支的絡脈外,還包括“脾大絡脈”和“胃大絡脈”;脾胃絡脈不僅滋養脾胃本身,還將氣血津液註入經絡,充盈四方。因此,脾胃的功能直接影響氣血的盛衰和其他臟腑功能。
胃為腑,氣血多,調理氣血更為重要。如果胃腑受邪影響,胃氣停滯,肝膽受阻,土郁,導致肝胃氣滯,甚至肝胃氣逆。長期氣滯,活血乏力,必然導致血瘀。
氣滯血瘀在胃裏怎麽區分?從疼痛的性質來說,如果疼痛以腫脹為主,並伴有噯氣,則屬於氣滯,如果疼痛如刺,則屬於血瘀。從疼痛來看,如果疼痛不確定,是氣滯,疼痛固定,或者是血瘀;從病程分析,初病屬氣滯,久病屬血瘀。胃病久治不愈,氣滯血瘀互為因果。
董老常用理氣解郁、清熱解郁、疏肝和胃、利膽和胃等方法治療胃氣分離癥。治療慢性病入絡患者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六種方法:和胃、理氣化瘀、溫經散寒化瘀、疏肝和脾、健脾益氣、滋陰益胃化瘀。
董老治療脾胃病血瘀證常用藥對有:金鈴子、元胡;刺猬皮和九香蟲;蒲黃、五靈脂;牡丹皮和赤芍;丹參、沙參等。
3濕熱理論
董老指出,早在《內經》就將“濕熱”作為重要的致病因素,歷代醫家對濕熱的致病機理理論都有所發揮,其中最為詳盡的是清代薛的《濕熱論》。
濕熱的致病因素與季節氣候密切相關。夏長秋初,受酷暑所迫,地面濕漉漉的冒著熱氣,濕中生熱。人處於氣溝通之中,身體虛弱容易生病。董老認為濕熱外感是重要的外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發病的關鍵是脾胃功能的強弱。如果脾胃內傷,運化異常,濕停於內,而熱積於外,雖未發病,卻為發病埋下了可乘之機。壹旦從外部感受到濕熱之邪,就會“求同氣”“表裏不壹”而得病。薛明確提出濕熱主要傷脾胃的理論,即脾胃是濕熱病變的中心。
濕熱痹阻主要表現為胃脘脹痛,惡心嘔吐,吞酸嘈雜,胸悶納差,口黏膩,心煩口苦,大便粘稠,舌苔黃膩,脈數或滑。治療濕熱和胃,董老連蒲曹林湯加減:黃連、厚樸、藿香、佩蘭、茯苓、通草、陳皮等。
若濕重於熱,用藥以苦、溫、燥濕為主;若熱重於濕,用藥以清胃清熱為主;濕熱久則耗氣傷陰。所以氣虛的人要加扁豆、山藥等。健脾利濕,而陰虛者可選用蘆根、石斛等。益陰和胃。
董老指出,熱為陽邪,除非苦寒,否則無法清除;濕是壹種陰邪,除非辛溫,否則無法澄清。因此,本方針對苦寒與辛溫相結合,芳香與燥濕相結合,以解除濕熱郁結。前賢欲清其熱,應融其濕,欲融其濕,故傳通風說。在該法的臨床應用中,必須掌握清與化的平衡。只有明確整合度,才能擺脫熱孤獨,熱除濕,病才能很快治好。
4樣本理論
董老治療脾胃病強調標本輕重緩急,或先祛邪後補虛,或補瀉並舉。胃病持續時間長,從腑臟蔓延,損傷脾土,可有虛象表現;但我們不能只看到它的空虛,忽視它的現實,或者只關註它的本質,而不管它的目標。
因此,脾胃病虛證的治療不僅要針對病因,還要對病證標本進行檢查,以確定治療順序,這是辨證論治的重要環節。例如,對於脾虛氣滯證,蘇靜、香附、陳皮、陳皮、佛手等。最早用於理氣解郁,而對於虛證,黨參、白術、炙甘草等。顯然是被加上去的。
董老認為“久病必虛”只是前賢總結的壹般經驗,“久病不壹定會虛”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久病從氣入絡,可為血瘀之證;久病傷脾,運化紊亂,水滯或情誌飲食傷,常伴有氣滯、痰濕、食積等。,形成虛實結合的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