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在醫學極度不發達,生產力相當落後的時候,他活了73歲。“70歲以上的人很少”,可謂長壽。孔子的養生長壽之道相當豐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克己修身“健康三誡”
孔子壹生嚴於律己,從不放縱自己。他的《養生三戒》是留給後人的珍貴養生碑文。
子曰:“君子有三戒:年少時血氣不定,要慎之又慎;它也堅強,有血性,它在戰鬥;也是年紀大了,血氣下降,要戒。“就是年輕的時候,在性生活上不能貪多;血氣方剛的時候,要防止打架;晚年不應身心過度勞累,戒“貪”。這“三戒”要求青年、壯年和老年都不能放縱。
(2)樂觀豁達。
孔子“禮、樂、射、禦、書、數”興趣廣泛,精通詩、書、禮、春秋。孔子壹生周遊世界,為的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立身之道。即使到了晚年,他依然樂觀。
孔子二十跨《養生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對孔子壹生養生健身的科學總結。意思是聰明的人,有仁心的人,喜歡清靜,喜歡山川,喜歡活動,喜歡樂觀的人,壹定會長壽。孔子在《中庸》中說得更清楚:“大德則長壽。”所謂有德之人,必須受人尊敬,生活心安,光明磊落,心胸開闊。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無私心,廣闊天地”。
(3)不要吃太多,註意衛生。
謹慎飲食,知足不貪,不暴飲暴食,不亂吃,是孔子壹生自控飲食養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八不吃”。雖然有些值得商榷或不妥,但基本都是關於食品衛生的,有參考價值。“(1)發黴的食物、腐爛的魚和腐爛的肉不要吃;
2顏色不好就不要吃;
3不吃臭的;
4生米煮飯不當;
⑤不要食用調味不當的食物;
6不吃反季節的;
⑦切的不對的肉不要吃;
8市場上買的酒和熟肉不吃。“孔子家語還提出‘老幼不同食’,即不同年齡飲食要不同,各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和習慣。
孔子的這些言論,即使在今天,仍然符合衛生標準,也是我國最早的關於飲食養生的具體論述之壹。
(4)日常生活中遵守規則,註意姿勢。
在日常生活方面,孔子也有具體要求:“睡而不屍,住而不客”,“睡而不語”。“睡無屍”就是不要像屍體壹樣仰面躺著。後人孫思邈等人提出,屈膝側臥為宜。所謂“睡不著,睡得像老師(獅子)躺著”,就是“脫了靴子,坐在腳上。”《古老恒言》說:“相傳,伊稀的睡覺公式是‘左腳向左側彎曲,左臂彎曲,頭放在手上,右腳伸出,右手放在大腿之間,右側臥。”“所謂‘華山處士,如妳所見,不找神仙找睡黨’,指的就是這個方法。“睡覺時不要說話”也是後人遵守的。“那些睡覺時不會說話,說話像鈴鐺,不掛就不會說話的人。”
孔子也重視日常生活。在回答魯哀公關於如何長壽的建議時,他說:“時不時地,如果妳睡在壹個不好的地方,妳會殺死那些工作太努力的人。”也就是說,凡是生活不規律,飲食無節制,不註意勞逸結合的人,長期就會病死。
孔子少年時放羊。生活貧困後,他為了宣傳自己的理論,走遍全國,歷盡艱辛。但正是因為他總結了人們生活的實踐經驗,探索了健身之道,積極倡導和參加體育活動,註意飲食起居規律,飲食作息適度,才經得起四處奔波的尷尬考驗。在醫療和生活條件較差的春秋時期,孔子還能活到73歲,可見孔子是壹位非常重視體育保健,懂得長壽的教育家。
(5)維護的精神,調整的心理。
孔子的學生患了麻風病,孔子惋惜地說:“人也是人,也有疾病。”。意思是什麽樣的人容易得什麽樣的病。雖然孔子的言論有些主觀,但孔子作為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可能已經註意到了疾病與人的性格和體質的關系。
半個世紀以來,由於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確實減少了,心理健康與疾病的關系也相對暴露出來。目前,心腦血管疾病、癌癥、高血壓、肺心病等幾大疾病都與精神狀態密切相關。其他如潰瘍、神經性皮炎、銀屑病、糖尿病等也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
子曰:“君子有三戒:年少時血氣不定,要慎之又慎;它也堅強,有血性,它在戰鬥;也是年紀大了,血氣下降,要戒。“這個‘德’字的意思是貪婪。人老了,還是拼命追求名利,得到的往往是苦惱,甚至疾病。
孔子贊賞禁欲的心境,稱贊顏回“只吃壹次,只喝壹次,在陋巷中,人不忍則憂,回去也不改其樂”的心態,說“賢惠而歸”。
孔子反對懶惰。他說:“壹天到晚吃東西,壹點心意都沒有,好難受啊!沒有球員,對它來說,妳還是賢惠的。”意思是與其閑著,不如下棋。
孔子喜歡音樂。他在齊國聽過邵(壹種樂名),卻不知三月肉的滋味。在音樂的幫助下,我們可以陶冶情操,平靜心靈。當我們接近饑餓的時候,我們仍然在“唱弦歌”,我們不擔心饑餓和寒冷。
孔子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主張豁達剛毅。他認為有三種東西對健康有害:傲慢、四處遊蕩、饑餓和情欲。對健康有益的三件事是:規範行動,善待他人,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們說:“子之嚴舉,慎慎如堯堯也。”意思是孔子住在家裏的時候,生活有規律,精神舒服,心情舒暢。
孔子這樣評價自己:“怒而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年將至。”從這個角度來說,孔子是壹個不知憂患的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