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和“禪定”是世界上所有學派和宗教的* * *方法。從禪定中得到平靜的境界,不屬於任何壹個,所以是* * *法。此外,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真正的佛法是* * *法,與其他門派不同。是大智慧大成果的大學問。
但是,打坐不壹定意味著學佛、修行,也不壹定意味著信仰任何宗教。冥想的目的是讓自己的身心達到絕對的平靜。
為什麽沈默很重要?道家老子曾說:“萬物歸其本,歸根到底是靜,靜即是命。”這是天與地之間的難理。宇宙萬物,不管是什麽生物形態,它的誕生、發展、繁榮、昌盛,都要回歸到它的根本存在,就像草木,都要有根。
“說到底叫靜止,靜止叫復活”,意思是恢復自己原來靜止的生活。這個宇宙是“恒運動”還是“恒靜止”?這是最深層次的哲學問題,這裏暫且不討論。
中國的道教、儒教、佛教,都想在修煉中達到“專註”,“專註”是進入某種寧靜的專有名詞。宋代理學家主張線索要在沈默中培養,只有在沈默中才能培養出真正的能力。
西方宗教需要崇拜、祈禱、講究智慧,也需要安靜才能產生高超的智慧,這足以說明安靜的重要性。
冥想的類型
妳現在看到的是南·懷瑾先生演示的印度瑜伽中的單腿站立。這個姿勢,像釋迦牟尼涅槃時的臥姿,很多種坐姿都是坐姿。據統計,大概有96種。
在這麽多姿勢中,坐姿是最容易讓身心進入安靜狀態的。現在我們要介紹毗盧禪那佛的七種坐法。
毗盧禪那佛是法界的身佛,又稱“中心佛”。佛教徒認為,宇宙萬物始終屬於壹個佛,壹切佛都是毗盧禪那佛的化身。七坐法指的就是這種靜坐的方式,包含七個要點。
這種靜坐方式,采取兩腿直立坐的姿勢,就像妳在中國寺廟裏看到的那種挺拔莊嚴的菩薩雕像。這種坐姿可以使我們的身心達到最高的靜效,甚至超越物質與精神、生理與心理,獲得最大的寧靜享受。
坐姿前的註意事項
在介紹這種坐法之前,我們先來說明幾個必須註意的要點,然後再安靜的坐著。
壹、如何選擇靜坐的地方?很多門派都說靜坐時要面向東方,因為根據五行,東方屬木,是生氣的壹面,壹切氣都源於此;西方屬金,太陽下山,死亡方;北方完全冰凍,南方太熱,所以有人認為打坐必須面向東方。
此外,壹些宗教人士主張面向西方,以便生活在西方的天堂。也有壹些道家修行者,要坐在朝南的南方,好像自己是皇帝壹樣,南方是明面,也屬於旺面。
也有壹些修持神性的人,他們認為他們需要面向北方。北方屬於成就佛,面對北方修法會有效果。世界上有壹些對彼此執著的想法。有些國家學了中國禪宗的末流,認為打坐必須背對著外面。這些都是誤解,都是執著的想法,雖然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不完整,不徹底。
真正學會靜坐,就是要學會“靜”而不是“坐”,這樣妳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方、任何地方都可以靜坐。如果受到空間和朝向的限制,坐著不動是沒有用的,因為坐著的目的是“靜”,最後會“定”下來。至於妳安定下來之後會怎麽樣,那就是另壹回事了。
所以,我們在學習靜坐的時候,壹定要自己決定,找到最合適的地方,無論是家裏,房間裏,甚至是床上。最好準備壹個大坐墊和壹個小坐墊。坐墊要柔軟光滑,不壹定是棉坐墊,也可以是草做的,比如榻榻米或者幾層地毯,但不能像沙發那樣柔軟有彈性。
在沙發上打坐,坐起時軀幹是傾斜的,會阻礙生理氣血循環。妳還應該用毛巾或毯子蓋住妳的腿、兩個膝蓋和脖子後面。這三點對於禪定尤為重要。妳必須準備好穿的衣服。當氣候或個人感覺發生變化時,妳應該蓋住妳的兩個膝蓋和兩個脖子、肩膀和後背。
坐的地方首先要註意的是空氣。如果妳打開門窗,妳不能面對妳身體的正面,更不要說妳身體的背面了。空氣是需要對流的,但妳必須在座位前使空氣對流,絕對不能在身體前後使空氣對流。這是不對的。
因為安靜坐著的時候體溫容易下降,所以不要直接吹,會生病的。妳還必須準備壹些穿在身上的東西,就像人們睡覺時必須用被子蓋住自己壹樣。等以後功夫到了壹定階段,就算脫光了身子在雪地裏坐著不動,雪也會融化的。那是要來的東西,不能混為壹談。
第二,練習冥想和保持光明,等等。新手不能坐在光線太強的地方,容易走散,因為光線會刺激眼睛的神經,無法安寧,腦神經也無法安靜。
不能坐在黑暗的地方,容易睡著,而且有些膽小的人也會引起恐懼,所以光線要剛剛好。什麽叫剛剛好?因性別、體質、年齡而異,需要醒壹醒,註意理解。就像妳現在看到的這張圖,光線很適合初學者練習冥想。
七撐坐法的要點
現在我們來看壹下七腿坐法的標準姿勢。為了讓大家看清楚,南師懷瑾老師在示範動作的時候,沒有把衣服和毛巾遮住。當妳學會靜坐時,很容易著涼,所以請特別註意。
1七撐坐法第壹點是板腳。
從梵文翻譯過來,叫“條”。條是腳背和腳跟。把妳的後腳跟折起來,這叫跳。中文裏叫“菜腳”。
菜腳有三種姿勢。雙碟正坐。可能有人會問,是右腳在外還是左腳在外?妳得先量壹下妳的腿。壹般人的腿不是壹樣長,或者壹分,或者半寸,壹寸。當妳絆倒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長腳在外面舒服。
有些人不理解這條腿長,但是拼命的挪動另壹條腿是不對的。另外,軟功夫的人可以把腳向上翻,就像畫的佛像壹樣。西方人很容易學會雙絆,因為他們腿長,即使腳底不翻,也很容易雙絆。
另外,學深蹲壹定要加墊,雙蹲要高壹點,尤其是不熟悉腿部練習的人。
(南懷瑾老師設計的坐墊)
妳為什麽需要壹個墊子?尾骨,也就是最後壹個坐骨下面,兩邊凹空。如果妳平坐,沒有坐墊,身體的全部力量都會支撐到背部,否則就會前傾後仰,或者左右傾斜。
這個姿勢不平衡。為了平衡身體,尾巴直立,調速器流暢。再熟練的雙盤,最好加壹點坐墊,正式貼緊身體,會下意識的支撐身體,姿勢也更自然。
另外,單腳向下,左腳向上,稱為“如意坐”;左腳在底部,右腳在頂部。它叫“金剛坐”。為什麽名字差別這麽大?這兩條腿壹交換,氣脈就變了,左邊屬陽,右邊屬陰,右邊在下,左邊在上,負陰托陽;左側在右下側,負陽執陰。功能自然不同,這是基於《易經》的解釋。
其實左右兩邊的神經是交叉的。金剛坐和如意坐在身上會有不同的作用。單板最好的標準是腳掌達到膝蓋彎曲。妳不能這樣。不要用下腳的後跟蓋踮起腳尖。
如果妳隨心所欲地坐著,把右膝頭放在這裏,左膝頭剛好立在腳後跟上,所以妳的身體並不直,腳後跟剛好壓住腿彎,也就是下壹個的腿彎,上壹個正好在腿彎裏,所以妳的身體更直。
萬壹初學者坐不住,不妨把腿拉開,放松左右幅度,腿就卷起來了。如果再做不到,就夾著馬坐著,但不要把腳後跟貼在大腿上,否則身體姿勢不正確,腳後跟會碰到大腿內側邊緣,讓妳均勻。
不能單盤或盤腿坐起,又想靜坐的人,也可以采取其他姿勢,如獅子坐、六竈坐、仙人坐、菩薩坐、跨鶴坐等。跨鶴而坐可分為跪坐和盤腿兩種姿勢,視自身需要和舒適度而定。
雙腿交叉坐著有什麽重要的?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動物不壹樣,人的頂天立地靠的就是這兩條腿,所以這兩條腿是氣血神經總會交匯的地方,尤其是臀部,關系很大。就血液而言,他們是血庫的支柱。
“精生於腳底”,人的生命力從兩條腿就能看出來。胎兒在母體內,雙腿交叉。胎兒只有彎曲腿才能長得快。所以它生下來,還在玩腿,在床上踢腳,越長越不動。
我們看孩子的時候,不會用手拎東西,而是壹直跑。我們十幾歲的時候,到處玩,到處運動,年輕人也喜歡到處跑。中年人沒辦法。坐著的時候,他們不得不翹起腿來保持舒適。
年紀大壹點還不夠,要舒服。這時候兩條腿都快死了。可見兩條腿在人的壹生中的重要性,所以也可以看出盤腿護腿對於下行神經的重要性。
七腿坐法的第二點在後面。
人老了就背。壹般人的肩膀凹凸不平,背骨容易彎曲。背骨必須壹根壹根收緊,但不需要直立。而且我們的背骨有壹條弧形的線,並不直。腰部向內彎,臀部向上翹,背部有點弧度。所以真的要像古人說的“背立如銅錢”那樣直。
尤其是現在,有壹群密宗學生或者日本禪宗學生,要端坐起來,勉強站出來,挺直腰板,這就犯了最大的錯誤,不僅養生不好,還很麻煩。順其自然,到時候自然會擺正,規範誠信。
另外,有些人從小就習慣了背比壹般人彎,身體彎曲的習慣,勉強完全坐著。不僅對身體不好,還會出問題。最好順其自然,稍微註意壹點,正確壹點。
如果妳學會慢慢糾正自己,長時間坐著不動,妳的體型也會慢慢糾正。大家要註意,如果壹個人對自己的身體是否直立沒有感覺,註意力就死了壹半。
總之,初學者要記住壹個原則:脊椎要保持生理自然的姿勢挺直,不壹定要像筷子和筆桿那樣挺直。後面不是筷子和筆桿,所以體型不好的人在剛入門的時候要學會自然坐直,不要僵硬挺直,這樣挺不好的。
那麽將來姿勢對了,氣機啟動了,自然會突然站起來,比塑成的菩薩還要挺拔。這是自然的,不是故意的。
脊柱的姿勢與坐墊的姿勢密切相關,所以壹定要把脊柱挺直,但不要強行挺直,要符合自然規律,尤其是腰鼓。我們身體的骨架,從後胸的肋骨到骨盆,只有壹根脊柱,這根柱子是空的。
如果妳故意挺胸,這根柱子沒有力量,兩邊的內臟,包括腸子,腎,都故意挺直,傷腰。腰氣足了,背骨自然就站得好了,所以要求妳坐直。只要來到尾骨中間,也就是肌肉夾在這裏,這些關節壹個個都沒問題。這樣就算是直的,也不要刻意站直。
有些人模仿佛教打坐,胸部打開,肩膀拉開,把背骨和腰拉直。這是壹種氣功鍛煉,與冥想無關,背部骨骼經常受傷,尤其是腰椎。
所以要坐直,骨架要先坐好,相當於練拳打樁。提到的部分是上至頸椎,也就是上至後頸,這是壹個比較鼓的骨,和督脈的概念有關。
在道教術語中,背部的經絡稱為督脈,沿著背骨的內側。經絡和關節是兩回事。在佛教中,骨屬於大的地方,經絡不大,也沒有水火風大。認識論上叫純色根,是經絡的作用。
第三點是肩膀。
人在打坐的時候,肩膀經常是錯的,有些佛像的圖片也是錯的。特別是東方人喜歡把肩膀向前彎,這樣肺部兩側的肋骨就合攏了,這是壹個非常嚴重的錯誤。
有些國畫喜歡這樣畫,好像叫老僧入定。其實在生理上是不自然的,因為這樣壹來,脊椎沿線的內臟都被壓迫了,這是不對的。
所以肩膀壹定要繃平,兩邊的肩膀要像十字架壹樣平。就像這樣,當妳輕輕地把雙手展平時,妳可以把它們放在壹起形成壹個圓圈。換句話說,妳不能把肩膀向前推或者向後拉。把它們弄平,然後松開。這些要自己調整。
第四點是手工打結。
七種坐法的印章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肚臍下。腹部這裏,也就是恥骨這裏,有些學密宗的人特別高,這是武功姿勢,妨礙打坐。
把妳的手拿開,就在妳髖骨的中間,甚至在腹部以下壹點。只要把大拇指對著對方,輕輕壹碰。手指用力傾斜,就會變成氣功練習,違背了靜坐的原則。
有些人右手在下面,左手在上面。這是壹個不同的名字。和兩腳原理壹樣,左陽右陰屬於氣脈的問題。手印有很多,不僅僅是這兩個手印,我們暫且不討論。
但是達摩佛的成就,毗盧澤那佛的手印就是這個大三昧印。需要註意的是,有的人上半身短,手長,要拿起這個手印非常困難,不知道手該放在哪裏。
有的人左右手長短不壹,所以手印有偏差。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註意了。妳可以找些東西或毛巾墊在妳的手下面。至於手長的,要紮壹個鉆石拳印,放在膝蓋上,或者用所謂道家的五心朝天的方式,就是手掌、腳踝、頭朝上,但效果不如三昧印。
但是,各有各的功能。比如夏天天氣熱的時候,不妨放開拳頭。這種印章叫“說書印”。冬天可以收手,輕松回元。有時候靜坐的時候會遇到壹些境界。如果妳感到害怕,妳可以做壹個鉆石印章。
手印有很多種。比如道教裏有壹種手印叫掐經絡,五指交錯,用起來也是壹氣呵成。同時也是佛教的手印,北方不空的另壹種手印,原因是陰陽調和。
介紹到這裏,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麽壹定要把腳放在兩腿之間,還要保證手是密封的?因為人體以背骨為中心,有全身的中樞神經系統、督脈系統和血管神經,左右交叉,我們的生命能量每天都向外輻射,向外走。
現在科學儀器可以反射人體的光,這種光能也是由左右叉向外輻射的,所以打坐的姿勢是兩邊合攏在壹起,像壹朵花。
他們自己的電能和光能循環交流,所以坐和站的光絕對不壹樣。七坐法的姿勢壹擺,所有的電能和光能都是自己收回來的,自己是左右,陰陽交媾,所以壹定要好好學習七坐法的姿勢。
第五點,保持頭腦清醒。
頭太低就不對,頭太歪就不對,所以壹定要把頭擺正。
現在我要教妳壹個調整姿勢的方法,就是坐下來俯臥,完全平躺,這樣妳的背骨就會被拉平,然後以背骨為中心慢慢起身,這樣妳的背骨就會被拉直。
坐下來松手,然後把頭向下勾,對準下頜,勾緊,然後沿著頸骨立正,這樣頭就直了。
雖然是調整過的,但是坐著不舒服的時候,就會慢慢的傾斜過來,我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人體大部分都不是完全正的,所以要看身體坐在壹個標準。
頭部正對頸部,尤其是頸部的兩根靜脈管。心臟通過這兩根動脈管向大腦輸送血液。血壓高或者想法多的時候,生氣的時候這兩根動脈管就會爆出來。因此,妳必須在冥想中把脖子放好,輕輕按壓兩根動脈管。妳怎麽能稱之為緊迫呢?
用我剛才介紹的方法,把頭擺正,它自然會受到抑制,這樣血液向大腦傳輸的動力就會變慢,心臟的負擔就會減輕。如果妳冥想正確,放松,妳自然會慈悲快樂,妳會喜氣洋洋。那是自然的,不是假裝的。
第六點是舌頭接觸上顎。
現代醫學提倡有胃病的人要多咽口水,而道家吃的是自己的口水,稱為“玉液回丹”。更出彩的是,打坐之後,頭部會覺得涼涼的,甘甜的口水會從喉嚨裏流出來,花蜜會流出來,小心翼翼地咽下去,從喉嚨到胃,通向腹部。這叫“津液歸丹”,既能治胃病,又能調解激素。
按照我國古代醫學的分類,人體背部有阿杜經絡,從舌頭到上顎上來,也就是嘴巴張開,上顎上有壹個穴位,從這裏通到前腦,叫做上頜骨穴位。
(舌頭貼著上顎)
如果妳靜坐,停止呼吸,妳的舌頭會豎起來,抓住妳兩個鼻孔裏的上喉嚨。這個時候妳會不依靠鼻子慢慢的吸氣呼氣,這樣妳的身體就是壹個完整的生命,比嬰兒更完整。
人老了舌頭會伸出來,傻逼也是。這是自主神經紊亂。僧侶們向內吸水,因為唾液是壹種很好的液體,也是壹種激素。如果妳冥想得好,妳會聞到妳體內所有的液體都是香的。這是壹個很好的努力。畢竟妳全身都變了。
所以我們來試試吧。舌頭用力回縮的時候,身體會感覺特別飽滿。以後,如果妳安靜地坐著,把舌頭向上推,這裏的脈搏就完整了。這是大圓滿,他正坐在禪修中。
所以我們看到,壹個有氣有脈的人的下頜必然是完美的,舌頭的上顎就有這個功能,它和大腦下半身的激素下降,然後和甲狀腺的激素相連。
第七點,眼睛半睜半閉。
按照古代的規定,眼睛要像初生嬰兒的眼睛,只有壹條縫,道教稱之為“含光渦漠”。含光漩渦沙漠包括外部光和內部光,甚至包括自己的神光。冥想到壹定境界,自然就充實了。如果妳不能閉上眼睛,它將包含含光的漩渦沙漠,但它不會打開。
看畫中的菩薩像,是有光的漩渦沙漠,能看到壹點眼球,就像它壹樣。但是,現代人的眼睛用多了。初學者最好閉上眼睛坐著不動,但眼睛要直,不要脫落。試試看。閉上眼睛垂下來,就會變成昏昏欲睡的狀態。
眼睛睜著的時候,很容易變成亂糟糟的境界,所以最好閉著眼睛,眼睛還是正的,靜靜地呆著。關於眼球的原因有很多。不要左右分開,不要對眼,不要盯著看,要安靜。
以上是七種坐姿的要點,最重要的是腳、背、肩、手、頭、舌、眼。
這些關鍵部位的姿勢都是坐姿,臉上的肌肉都是放松的。怎麽放松?微笑,但不要微笑,而是從嘴角開始放松臉上的肌肉。尤其是在中國,臉上的肌肉不是壹直都很松弛,很容易緊繃臉。這種神經和細胞都很緊張。面部神經放松了,前後腦神經也放松了,就可以靜下心來了。希望大家都能養成習慣,讓每個學會靜坐的人都有壹張慈悲快樂的臉。
坐禪結束後,讓我們以掌心相對的方式面對面,將手掌搓在壹起,使手掌變暖,從下往上按摩臉部,從太陽穴繞過耳朵,反復做。同時用中指沿著眼窩按摩,然後揉揉鼻子,按摩到舒服為止。
然後放松雙腿,適當按摩和拍打大腿和小腿,然後伸直雙腳,腳尖向內彎曲,雙腳轉圈,打腳後跟。放松妳的關節後,人稍微向外傾斜,用妳手肘的另壹個支撐,彎曲妳的腳,依次伸直妳的腳跟,向外推出。這些動作可以幫助血液循環,防止我們在冥想後變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