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養好鹿?
夏季是母鹿的生產期,科學飼養泌乳母鹿和斷奶犢牛有助於提高養鹿的經濟效益。
產後飼管要小心
母鹿分娩時應有專人值班守護。小鹿出生後,要用粘液擦幹,盡快讓它吃初乳,然後每隔壹段時間割下耳朵放回母鹿群吃奶。母鹿哺乳期,要避免酒精、肥皂等有特殊氣味的東西接觸幼鹿,否則母鹿會因其異味而拒絕哺乳。
人工哺乳要及時。
如果母鹿分娩後死亡或缺奶,必須進行人工哺乳。通常用鮮牛奶或羊奶代替母乳餵養幼鹿。如果非要用奶粉,必須提高奶粉濃度,以滿足新股成長發展的需要。人工泌乳的時間、次數和數量應根據幼鹿的年齡、出生體重和發育情況而定。在無經驗、無標準的情況下,幼鹿的人工泌乳量可參考犢牛的人工泌乳量,並做好牛奶和奶具的消毒工作,防止牛奶中的細菌和酸敗。
飼料補充要循序漸進。
幼鹿30日齡後可飼餵新鮮多汁的飼料,並逐漸補充精料。可以把高粱炒熟碾碎,加入煮熟的玉米和黃豆,拌勻餵鹿。飼料量要由少到多,達到斷奶分組前每頭鹿每天500克。青飼料要切碎後再餵。事實上,幼鹿在20~30日齡時就開始覓食壹些綠色的草葉,但此時幼鹿的營養來源仍以乳汁為主。當小牛體重達到25公斤時,就可以斷奶,人工餵養。
不要急著把鹿分成縱隊。
幼鹿圍欄時,可在相鄰兩個圈的中間設壹道門。先將母鹿和幼鹿全部趕進壹個圈子,4-5天後再定期將母鹿趕進另壹個圈子。母子分離時間從最初的1~3小時逐漸延長,中午和晚上會開門讓小鹿餵食。在此期間,需要增加人與鹿的接觸機會,在餵食和供水時可以使用口哨,穩定幼鹿的性情,建立條件反射。
斷奶後的精心管理
幼鹿斷奶後應根據性別、體質、個體分組飼養。幼鹿離開母鹿後往往會唱歌,精神狀態和食欲都會受到影響,所以飼養者要有耐心。幼鹿食量少,消化快,需要增加餵食次數。可以在斷奶半個月內每天餵4-5次,晚上補充壹次青粗飼料,以後逐漸每天餵3次。飲用水要幹凈充足。此外,還要註意在日糧中添加鹽、骨粉等礦物質,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新型添加劑,預防幼鹿佝僂病、軟骨病。
鹿後代的人工哺乳
每年到了生產季節,都會有壹些新生的小鹿被母鹿拋棄,或者弱小的得不到母乳。人工哺乳是拯救這些鹿的唯壹方法。
1場地幼鹿人工哺乳室應寬敞明亮,陽光充足,清潔幹燥,保溫***15℃以上。每只鹿占地1 ~ 2平方米,有適當的運動場地。
器皿如水桶、奶瓶、奶嘴、奶盆、爐子或電爐、刷子、溫度計、鋁鍋、初乳、普通牛奶、奶粉、毛巾、肥皂等。
3初乳的重要性初乳是動物分娩後3天內的乳汁。初乳富含球蛋白、白蛋白、免疫物質、酶、維生素、溶菌酶等。新生的小鹿通過初乳獲得免疫力,可以抵禦傳染病的侵襲,初乳中含有鎂鹽,可以促進胎糞的排泄。不餵初乳的人工哺乳鹿成活率只有10%,餵初乳可以達到97%。養鹿場要在產犢期到來之前,準備好牛、羊等牲畜的初乳。使用馬克杯、塑料碗或食物袋,在冰箱中儲存50毫升以備後用。如果沒有準備家畜的初乳,可以用鹿的初乳。
用令人流淚的大麻丟棄幼母鹿,並用幹凈的濕毛巾擦拭。用50 ~ 100 ml金屬註射器的玻璃管,壹端放入活塞,調節松緊,另壹端蓋在母鹿* * *,將活塞拉回,再將初乳泵回活塞1 ~ 2 cm處,將玻璃管從* * *,倒入滅菌瓶中,可直接餵幼鹿或冷凍。
初乳黃紅色,粘稠,加熱到60℃凝固。凍奶可以用溫水加熱,最好現在服用。母鹿壹次可攝取50 ~ 80毫升的初乳,最多可達300毫升。
4.用毛巾擦幹小鹿身上的粘液,在哺乳室餵初乳。小鹿自己能吸更好。如果它不能吸它,就餵它。奶媽蹲在地上,把小鹿夾在兩腿之間,壹只手打開小鹿的嘴,另壹只手把奶瓶從它的嘴角伸進乳頭,含在嘴裏擠奶,這樣小鹿就會吸奶。經過2 ~ 3次* * *,幼鹿就會自己進食。比如第壹次用奶盆餵奶比用奶瓶餵奶更方便。餵食時用手指或棉球摩擦* * *區,排便。
人工哺乳的成功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衛生條件,所以哺乳用具每天用開水煮沸消毒壹次,哺乳室用熱堿水或細菌中毒消毒,被褥經常更新晾曬。
5哺乳頻率和哺乳量:第壹個月每天哺乳四次,即分別在5: 30、9: 30、14: 30、20: 30各壹次。壹個月後,母乳餵養將改為三次,每60天兩次,75天斷奶。
母乳餵養很重要,奶水不足會影響發育;牛奶太多,消化不好,容易得腸胃病。梅花鹿幼鹿的哺乳量為1-3天每天700-900 ml,4-10天每天900-100ml,20天每天1100-65438。1100 ~ 1250ml每天30 ~ 45天,1150 ~ 1200ml每天46 ~ 60天,61 ~ 70天600 ~ 700ml每天。
以前強調牛奶的溫度在37℃-38℃之間。實踐證明,奶溫並不重要,37℃至38℃的溫奶、3℃至4℃的低奶、10℃至20℃的中奶均可。餵同樣溫度的鹿習慣就夠了,但是冷奶的鹿不會吃,溫奶的鹿會很快吃。
6人工哺育幼鹿人工哺育幼鹿壹周大時,應設置水槽,讓其自由飲水。15歲時飼餵鮮嫩葉和菜葉,鍛煉攝食能力和胃腸功能。20日齡時要餵壹點精料,如玉米粉30% ~ 40%,豆餅粉30% ~ 40%,麩皮10% ~ 20%,鹽0.5%,骨粉0.1%,做成濕料或饅頭。壹天餵三次,量不限。30分鐘後就剩了。可以每天牽著鹿崽去戶外活動,最好是在草地上吃草。
提高幼鹿成活率的養鹿技術
幼鹿成活率是鹿群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標之壹。通過對寧安農場五個鹿場的調查,幼鹿成活率可達75%以上,低年不到60%,平均水平在65%左右。現對調查材料進行分類統計,找出影響幼鹿成活率的主要原因。針對這些原因,提出了改進措施。
1影響幼鹿存活的主要原因
難產造成的幼鹿死亡占總出生數的4.1%,占幼鹿死亡數的22%。大部分的鹿都是因為分娩時間延誤或者分娩技術差而死的。
死因不明,占出生總數的3.5%,鹿死亡數的21.8。這裏是指在死亡記錄中找不到已確認的死因,或者因管理不善或技術水平差而難以判斷。
弱胎和畸形造成的死亡占總產仔數的3%,占鹿死亡數的17.438+0%。幾乎所有虛弱的胎兒和畸形的鹿都死了。它主要是由營養不良、疾病或妊娠期母鹿的遺傳因素引起的。
幼鹿因母鹿成癮而死亡的占出生總數的2.9%,占幼鹿死亡總數的16.1%,主要是由於母鹿有刮、咬或拒絕哺乳等不良行為。
小鹿死於“三種炎癥”。臍炎、肺炎和胃腸炎是幼鹿的常見病。雖然積極治療,但還是死亡。死亡率占犢牛總數的2.3%,占鹿死亡數的12.4%。
因意外傷害死亡占犢牛總數的1.8%,占犢牛數的9.3%。主要指鹿被踩、被抓、被打、被淹等意外致死。
2 .提高幼鹿成活率的主要技術措施
2.1必須提高難產的治療率。
目前鹿場鹿的助產成功率很低,主要是助產技術問題。應對鹿場技術人員有計劃地進行鹿難產的技術培訓或經驗交流,以提高難產的治療率,減少幼鹿因難產而死亡。
2.2加強對幼鹿的護理。
幼鹿不明原因的死亡主要是由於缺乏細心的觀察和護理。因此,需要加強母鹿分娩期的晝夜值班制度,掌握每只小鹿從出生到幹毛立起的全過程,實現第1次泌乳。對母鹿遺棄的幼鹿,應盡快進行寄養或人工哺乳。平時要註意觀察鹿犢的行為,發現異常及時查找原因並及時治療。
2.3合理設置鹿保護圍欄
鹿保護圍欄應該有壹個厚墊草,溫暖幹燥的棲息地與黑暗的光。這樣幼鹿就願意進去休息,只有餓了才出來吮吸,同時也能養成按時吮吸的好習慣。鹿群壹旦受到幹擾,幼鹿可以鉆進圍欄,避免踩踏、夾傷、磕碰等傷害事故。
2.4創造安靜的分娩環境。
嘈雜不安的環境會使母鹿的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容易導致難產或形成舔肛門、咬尾巴等愛好。因此,產仔鹿舍應設置在鹿場的僻靜處,產仔期間盡量減少拉鹿次數。必要的拉鹿要耐心細致,動作要平穩,盡量減少對母鹿的傷害。
2.5對幼鹿進行及時合理的補飼。
幼鹿在出生後15 ~ 20天開始隨母鹿吃壹些粗精飼料,同時反芻。此時應在防護欄內設置食槽和水槽,同時給予少量營養豐富的混合精料,粗飼料可與母鹿同食。
2.6加強餵養衛生
幼鹿發生“三炎”等疾病,多因飼養衛生不良所致。因此,在產仔季節,每天要清理圈舍1次,圈舍內不能積存汙水或糞便。護欄內的草墊要經常更換,定期消毒,加強飼料和飲用水的衛生管理。
2.7加強母鹿妊娠期和哺乳期的飼養。
懷孕期間,劣等母鹿的後代瘦弱,不易存活。哺乳期母鹿營養不良,泌乳能力差,會降低幼鹿的抗病能力。因此,母鹿在懷孕和哺乳期間,要供給足夠的蛋白質飼料、維生素和礦物質飼料,使母鹿保持壹個中等偏上的脂肪,不含肋骨。
2.8註意妊娠中後期母鹿的運動。
母鹿在孕期的運動可以促進機體的同化作用,有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還能增加子宮肌和腹壁肌的張力,減少難產的發生。在懷孕的中晚期,母鹿每天要繞圈30分鐘到1小時,這對常年圈養的母鹿尤為重要。
2.9加強母鹿清理淘汰,防止年度親代繁殖。
有的年老體衰、患病多年且有挑、咬、舔的不良習慣,有的幼鹿出生後有先天性疾病,其母鹿可能是不良基因的攜帶者。嚴格淘汰這些劣質母鹿是提高幼鹿成活率的手段之壹。壹些遺傳性疾病大多出現在近親繁殖的後代身上。為了防止近親繁殖,養鹿場每年或每隔壹年引進1種鹿補充血液。由幾只特壹級公鹿組成幾個分支,提高幼鹿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