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期脂溢性脫發的臨床治療中,要特別註意肝腎不足、精血不足的問題。脫發本身就是發根不穩造成的。整個過程中要補肝腎,養血滋陰,穩定發根。治療脫發,特別強調“平補”,不宜過溫過燥,以免傷血耗精。
如果用熟地黃、當歸滋補肝腎、滋養精血孕育本源,壹個靜止的運動叫“平”;制首烏能補益肝腎,益精血,烏發須發,消脂化濁,補中瀉下稱為“平”;桑葚宜配伍熟地黃、制首烏滋陰補血,寒性與溫性的相互作用稱為“平”;女貞子、牛膝、墨旱蓮都補益肝腎,欣欣向榮。
病初患者除脫發外,還有濕熱或血瘀等病理因素引起的頭油、頭皮屑、面有光澤等癥狀。所以要利濕清熱,活血化瘀,就像唐宗海在《血證論》裏說的“舊血不去,新血不生”。只有去除濕熱瘀血,才能更好的補益肝腎,養血滋陰。
選取四妙粉、山藥。潤燥湯、六壹散、茯苓、澤瀉、車前草、黃柏、苦參、土茯苓能使濕熱自下而上,澤瀉有去濁之效。薏苡仁、白術、茯苓還能健脾祛濕,使“水、津液、四布”化濕邪於無形。輔以理氣、活血化瘀,如玉瑾、香附,疏肝理氣,牡丹皮、赤芍、丹參活血化瘀。
隨著濕熱或血瘀等病理因素的去除,在病程中期,患者會表現出血虛、風燥、濕熱余邪的特點,以面部癤、頭癢、頭油為主要臨床表現,此時除邪之余也不忘治風。
頭癢者,或涼血祛風,或養血祛風,用清熱利濕之品,如桑葉、蒺藜、菊花等。對於癢、油、黏者,重要的是治濕,宜甜宜淡,苦寒宜泄。因“風能勝濕”、“唯風藥可達上”,故加防風、菊花潤燥而不燥;當疾病進展到濕熱蘊結,血熱生風時,白鮮皮、地膚子在涼血祛風、清熱利濕的同時,均可利濕祛風,並加用壹些養血藥物。
治療後期,若患者額面部出現濕熱內蘊、血熱蘊結所致的癤、疹,應以辨證分型為主,用犀角地黃湯涼血解毒、清熱利濕。
若臨床癥狀伴有其他證候,則應對癥治療,如陰虛火旺,以知白地黃湯能滋陰降火;如果心腎不交,就給黃連阿膠湯做水火既濟。如患者腰酸背痛,可加入補骨脂、菟絲子、山茱萸、枸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