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女,68歲,2012年2月26日因“反復發作的口瘡、舌痛四年多”就診。患者四年前出現口瘡,口服中西藥物後好轉,最近兩年加重。請中西醫診治,效果不明顯。
癥狀:口腔和舌頭疼痛,易怒,害怕吃熱冷飲等。* * * *,尤其是夜間咽幹,多飲口渴,夜間幹咳,大便稀而無腥臭粘滑,小便不利,睡眠不好,多夢,無汗乏力,上顎及舌面多處潰爛,色略白。體型中等,面色蠟黃,舌紅,苔薄白,脈沈,微曲左。
辨證:腎陽不足,火虛則炎。
處方:黃柏30克,砂仁15克,生甘草30克,制附子15克,生白芍25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生白術25克,地榆炭10克,白芨10克,連翹3克。6劑,水煎,每日1劑。
4月2日復診,痊愈,未發現復發,飲食睡眠明顯改善,體重增加。
按:《內經》雲:壹切疼痛、瘡瘍,皆屬火。這是虛火所致的炎癥,“舌為心之苗”,虛火灼傷舌苔,所以是瘡。此方仿《潛陽補腎方》之意,鄭稱之為“納氣歸腎之法”。鄭指出“只能振起陰,只能衰亡,陽氣只能藏起”。
黃柏為腎經藥,用於陰虛。其味苦寒,能滋陰清熱。所以古人說“治口瘡如神”。筆者認為黃柏清熱養陰,可與附子、砂仁同用,不致胃衰降陽。
砂仁辛溫,能宣宮中壹切陰邪,還能納氣歸腎,使五臟之精藏於腎中;附子辛熱,能補脊真陽。真陽是那種辟火,補真火就是強辟火。芍藥和甘草的配伍是芍藥和甘草。到了清代,唐容川改名為賈家化土湯,意思是芍藥屬賈母,甘草屬己土,意思是“賈家化土”,這樣肝向上,脾向上,以運養四面,脾向上,以生肌。白術性甘,利濕。古人稱之為“長肌肉”、“療皮毛間之風”。《本草綱目》記載“氣主氣機,血主血脈”。筆者認為,口腔通常被水濕浸泡,患者因飲酒過量而口渴,水液運行異常。用白術可以健脾和胃,利濕通絡,使氣血得以恢復,不受水濕的阻礙。用龍骨和牡蠣代替龜甲潛入殷,可以安撫重鎮的神經;地榆炭、白芨能涼血、止血、愈合傷口、生肌。連翹,瘡族聖藥,清熱斂瘡。
只有各種藥物並用,才能起到補實火、引火歸元、清熱斂瘡的作用,久患的口腔潰瘍才得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