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手癬是手掌皮膚真菌感染。如果只累及手背,出現環狀或多環狀損害,仍稱為體癬。手癬在全世界都很普遍,在中國發病率很高。手的長期浸泡和摩擦損傷以及接觸洗滌劑和溶劑是手癬感染的重要原因。患者多為中青年女性,很多人都有帶環史。
發病機制:手癬多來源於抓撓足癬、股癬、頭癬的直接接觸感染或手背甲癬、體癬的傳播。紅色毛癬菌是手癬的主要致病菌,占55.6%,其次是石膏毛癬菌,占22.7%。白色念珠菌也會造成和手癬壹樣的傷害。
臨床癥狀:有兩種類型:水皰鱗屑型,單次發病。它從手掌的某個部位開始,特別是食指和無名指的掌面、側面和根部。它開始是壹個針頭大小的水泡,有明亮的壁和清澈的液體。水皰聚集或成群散開,自覺癢。幹燥後,水皰脫落並逐漸向四周擴散,形成環狀或多環狀損傷,邊緣清晰。有時水皰可以繼發於感染而形成膿皰。
角化增厚型:患者有多年病史,常累及雙手,無明顯水皰或環狀脫屑,手掌表面彌漫性紅腫增厚,皮紋加深,皮膚粗糙,幹燥脫屑,冬季易皸裂,深裂出血,疼痛難忍,影響活動,促進手掌角化增厚的因素除皮膚癬菌外,還有長期搔抓。
診斷:從手掌某壹部位開始,慢慢擴展,最終累及大部分、全部甚至雙手掌。損害是紅斑、水皰、鱗屑和角質化增厚。診斷應考慮為手癬,真菌檢查陽性即可確診。
輔助檢查:刮去鱗屑,挑出皰液加10%koH鏡檢,可見分離的菌絲。而角化增厚型手癬直接鏡檢陽性率低,需要反復檢查。取鱗片或水泡液接種於謝赫瓊脂上,保溫培養,2周內有菌落生長。根據菌落形態和顯微特征,可以對菌株進行鑒定。
治療:水皰鱗屑型可外用咪康唑霜、克黴唑霜、復方苯甲酸搽劑、復方利佐辛搽劑等。角化增厚型可用復方苯甲酸軟膏、咪康唑乳膏或10%冰醋酸浸泡;皮膚皸裂者,可加入尿素油脂。待皮損消退後,繼續用藥至少2周;適當增加手部用藥次數,尤其是洗手後應塗藥膏或乳膏,病程長或局部治療效果差者可口服灰黃黴素、酮康唑;或氟康唑50%mg/天或150mg/周,療程2-4周;伊曲康唑200mg/天,持續壹周;木秀舒250mg/天,連續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