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胃脘痛兼濕熱阻中焦證[1]指濕熱阻中焦,氣滯,胃脘痛,灼熱嘈雜,口幹口苦,口渴,頭重,四肢乏力,晦暗惡心,色小而黃。
以下癥狀常見於胃痛和濕熱瘀阻證:
胃脘痛患者,疼痛急,胃脘悶灼,口幹口苦,口幹不想飲,感到惡心,小便黃,大便不通,舌質紅,苔黃膩,脈滑[3]。
這是濕熱蘊結,胃氣阻滯的表現[3]。
胃痛,濕熱阻滯證應以清熱燥濕,和胃止痛為主[3]。
胃痛濕熱證患者常吃薏苡仁、藿香、砂仁、香椿、茵陳、苦瓜。
建議胃痛、濕熱瘀阻證患者使用以下食療偏方[3]:
1.薏米粥(本草綱目):薏米50 g,粳米50g分別用清水浸泡,洗凈,放入鍋中,加清水。先用大火煮,再用小火煮至熟爛。
2.薏仁香沙飲:薏仁30g、藿香10g、砂仁4g、茵陳20g、黃連3g、甘草3g。水煮15分鐘,去渣取汁。早晚服用1次。
3.茵陳粥(粥譜):茵陳45g,粳米50g,糖適量。將茵陳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然後用粳米煮粥。加糖。隨餐食物。
胃痛(gasterragia [4],胃痛[1])為病名[5]。它是指壹種以心臟窩附近的上腹腔頻繁疼痛為特征的疾病[4]。因為疼痛靠近心窩,在古代也是滿足的疼痛或心痛[6],但與真正的心痛有顯著區別。胃痛又叫胃脘痛[7]、脅痛[8]、心痛[8]等等。
《黃帝內經劉集大論篇》說:“木滯之因,民多病胃痛。”《黃帝內經·邪氣臟腑病》壹文指出:“胃病者,腹脹腹痛,慎用。”《外太心痛方秘方》說:“足陽明為胃經,氣虛逆心而傷,其腹脹歸於心而甚傷。這叫燒心。”這裏的心痛是指上腹痛。在《傷寒論》中,所謂心脹,按之,或心脹,按之痛等。,都是指胃。古方九種心痛也指胃痛。因此,古代文獻常常將屬於胃脘痛的心痛與屬於心經本身的心痛混為壹談。後來的醫家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明確區分了胃痛和心痛。《心痛胃痛證治規範》說:“或問丹溪說痛即胃痛?都說心臟胃臟,病形不壹。因為肚子疼在心下,所以有小心疼的名字。是不是肚子疼就是心痛?”《醫胃痛的真實故事》也說:“古方心痛有九種......詳細解釋它們的成因。都在肚子裏,卻不在心裏。”
胃痛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胃及十二指腸炎癥、胃潰瘍、胃痙攣等疾病[9]。急性胃炎[6]、慢性胃炎[6]、消化性潰瘍[6]、胃腸神經官能癥[6]、胃黏膜脫垂等引起的胃脘痛,屬於中醫“胃痛”的範疇。
詳見胃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