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壹附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劉鳳斌對最常見的濕證有壹套調理方法。
飲食祛濕可以區分寒濕和濕熱。
劉鳳斌教授認為,要想通過飲食祛濕,首先要明確濕證的類型,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理。
濕氣重的人有兩種。壹種是寒濕,寒濕都有。第二,濕熱,濕熱兼而有之。
又冷又濕,這樣吃:
這類人通常喜歡吃冷食,比如喝冰鎮飲料,吃冰淇淋。
表現為舌淡、舌苔白;怕冷,吃冷食,受涼後容易腹脹腹瀉;食欲差,口淡,不想喝水;容易疲勞,嚴重時還會出現水腫,比如手腳浮腫,眼睛浮腫。
煮湯炒菜時,適宜加入溫姜片、花椒、陳皮、砂仁,能起到苦、溫、燥的作用。寒濕體質的人往往脾胃虛寒,可以適當添加壹些健脾的藥物,如茯苓、山藥、黨參等。
常見的祛寒濕湯有太子參、茯苓、陳皮、豬骨湯等。
生姜20克,黨參10克,砂仁6克,陳皮5克壹起煎。
它不適合寒冷潮濕的人。雞骨草、炭母、土茯苓性寒,會加重脾胃虛寒。脾虛,水濕運化不暢,加重內生濕。
又熱又濕,這樣吃:
這類人通常喜歡吃油炸、燒烤等食物。
表現為口苦、口幹、舌苔厚黃、困倦乏力、總感困倦、咽部分泌物多、大便不暢黏膩、精神煩躁。
濕熱還可以細分為三類:濕重於熱,口幹有點,味微苦,舌苔膩而不黃;濕熱並重,口幹口苦更嚴重,舌苔黃厚;熱重於濕,尤其是口幹舌燥,舌紅苔黃燥,大便幹燥。
適合的食材,如果濕重於熱,而且內熱不嚴重,可以和涼性的土茯苓、薏苡仁等壹起煮。若濕重於熱,可與冷茵陳、蒲公英、雞骨草等同煮。
常見的祛濕熱湯有土茯苓、葛根、冬瓜、豬骨湯、薏苡仁、白扁豆雞爪湯、木棉花薏仁湯、綿茵陳鯽魚湯等。
“濕熱的藥材多為寒性,有時人體可能接受不了。可以適當加點陳皮。中醫稱之為‘調經之藥’。”劉鳳斌教授說。
將蒲公英30克、茵陳30克、炭母30克、紫蘇葉30克壹起熬制。
如果分不清寒熱,就這樣吃:
宜用性味溫和的祛濕藥做湯和粥,如芡實、茯苓、扁豆、山藥等。
處方申思湯:茯苓、山藥、蓮子、芡實各20克左右,同煮。
劉鳳斌教授提醒:“壹般來說,凡是祛濕的方子,都可以輔以壹些芳香的藥材,如紫蘇葉、藿香、佩蘭、砂仁等。”
“好像衣服都濕透了。用火烘烤加熱總是幹的。風壹吹,就幹了。加香除濕的藥,相當於風吹。”
運動祛濕
微汗為宜。
運動有助於激發人體的陽氣。陽氣充足,脾胃運化功能增強,體內水濕郁結減少。同時,運動和排汗也有助於排除濕氣。
劉鳳斌教授建議,選擇慢跑、散步、練八段位金燦等中低強度運動,化運動為祛濕。
運動的時間和強度要有意識地微微出汗。不宜運動到大汗淋漓,出汗過多,不及時晾曬或換衣,也會導致濕邪入侵,或導致風邪入侵而感冒。
不建議在晚上或者淩晨鍛煉。這幾個時段霧氣較重,很容易祛濕,但會引來外濕。
藥浴和艾灸
刺激脾陽,幫助除濕
除了飲食和運動,藥浴和艾灸也有祛濕的作用。
祛濕藥浴方:將飛機草、藿香、艾葉煎煮,將煎液加入浴水中。飛機草、廣藿香有芳香化濕的功效,艾葉有散寒祛濕的功效。
因為人體的水濕代謝主要靠脾胃,艾灸的部分也要跟著脾胃走。可以重點關註脾經上的幾個關鍵點,如足三裏、神闕(肚臍)、三陰交、陰陵泉、商丘。
(嶺南中醫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