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馮唐同名小說的電影《萬物生長》已經上映壹個多月了。基於家庭和與馮唐的友誼,作為當代人的經歷,我應該去看那部傑作。但是由於工作原因,只能期待,期待,期待。直到很多電影院都已經打烊,我才第壹次看到並體會到那早已逝去的青春歲月,萬物生長。
對我來說,去看《萬物生長》不僅僅是壹部電影,而是和馮唐非面對面的交流。作為同行,我對馮唐比較熟悉。我們壹起爬泰山,沒日沒夜地聊工作,壹起吃了無數次飯,緣分到了。我們先讀了他未成型的《蔔辭》,交換了他的唐詩三百首。隨著人生的起起落落,事業的起起落落,馮唐這個在北京北京打球的四中男生,走過信陽學院,去協和醫學院,去美國讀MBA,從事咨詢,涉足實業,最後坐在家裏,都是為了嘗試和品味生活和多姿多彩的人生。當然,他也遇到了很多人沒遇到過的苦樂參半的營養,逐漸開始進入冥想狀態。影片只是介紹了“生即死,死即生”。不知道是他故意留言,還是李玉導演對生活也有同感。這是壹個歷經滄桑的空靈,演繹了壹場關於青春、成長、愛情、人性、人生和“佛性”的精神對話,和他壹起向內尋求,尋找真我和他人以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雲雨,萬物生長。世界是包羅萬象的。自然天地篇。看前看後想了很多,把電影和腦海裏的小說對比了壹下。《萬物生長》這部小說具有強烈的影像風格,細膩的情感和眾多的隱喻,是壹部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欣賞、感受和思考的電影。有人說壹切都是青春片,有人說壹切都是文藝片,有人說壹切都是浪漫片。在我看來,這些電影標簽不夠準確,定義也太膚淺。看完電影,強烈感受到《萬物生長》是壹部關註和探索人心、人性、人類情感的電影。這是真實和真誠的。影片向內尋求,試圖帶領觀眾壹起探索我們廣闊、豐富、隱秘的內心和情感世界,試圖找到壹些真相和答案。誰是小滿,誰是白露,誰是劉清,誰是秋水,我又是誰?每壹個看過的人,都需要在飽了眼福之後,安靜的思考。世間萬物,除了生死,都是渺小的。小滿的死帶來了無盡的遺憾,門衛大叔的死是壹種近乎死亡的滿足,他用自己的遺體捐獻創造了更多的生命。每個人都像壹顆流星。來到世上有沒有光明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妳愛過,恨過。每個人都有過魯莽和迷茫,都想要天上的星星,但最真實最重要的還是身邊的幸福。
禪宗說,“不立於文字,不外告他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看電影之前,我關註了很多影評和觀眾評論。很多人覺得電影很困,可以理解,或者太不成熟,或者太古鎮,每壹代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能強求。但最重要的是,觀眾沒有深入到作者和導演的內心,沒有深入到死亡和生命的意義,沒有探索到平等無差別的“必由之路”。這不是靠口頭傳授,而是需要靠內心的思考才能獲得大的頓悟。我想,如果我們明白這壹點,萬物生長就不必爭奪短期或長期的票房。或許,就像馮唐的文章在20年後拍成電影壹樣,這部普通的電影也許沒有今天投入大量資金拍成大場面的速度那麽久遠,但若幹年後,這部電影也許會是壹個留在人們記憶中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