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簡單介紹壹下登山鞋的細節和功能:
1.腳踝設計:高腳踝的設計可以為腳踝和足部肌肉提供相當的力量支撐,也可以防止腳踝被巖石劃傷;相對較低的腳踝設計無法提供腳踝保護,但可以提高腳的活動能力,可以使用更高級的攀巖技巧和更細微的腳部動作。
2.腳的固定:在室內從事抱石或攀巖運動時,會更頻繁地穿上破巖鞋,所以用松緊帶或魔鬼攀巖拖鞋來固定腳是個不錯的選擇。用鞋帶固定的攀巖鞋可以提供更好的覆蓋性和可調節性。甚至在使用壹段時間後,當鞋子已經拉伸繃直的時候,仍然可以用鞋帶系緊!
3.鞋底的硬度和支撐力:堅硬的攀巖鞋底可以保護妳的腳,充分體現妳的肌肉力量,讓妳輕松站在小巖角或巖點上。還能讓插在裂縫或洞穴裏的腳保持穩定;柔軟的鞋底可以為腳提供更好的感覺,可以踩在細小的小腳上。同時可以提供更多的接觸面積,增加鞋子的摩擦力。
4.鞋頭寬度:鞋頭窄可以讓鞋子擠進小裂縫或洞穴,但會不舒服,尤其是長途攀登路線。較寬的趾部可以提供相當大的舒適性,並增加與巖石表面的接觸面積。
5.鞋子的外觀:
(1)傳統造型——根據人體正常腳型設計。大多數攀巖者使用這種攀巖鞋,因為它們更舒適。
(2)彎曲造型——鞋尖傾向內彎,看起來有點像香蕉,所以也叫“香蕉鞋”。這種設計可以增加腳內側踩踏的力度和效率,所以多用於攀登高難度路線或要求非常好攀巖技巧的比賽時。
5.鞋的結構:(1)防滑-楦-這種鞋的特點是鞋底薄,所以鞋子柔軟而敏感,可以讓妳感覺到自己的腳是否踩在了好的腳點上,對掌握小腳點很有幫助。
(2)板鞋——這種鞋比上面的鞋更硬,更耐用,可塑性更小,也更耐用。硬鞋底可以在長距離攀爬或小巖角上提供額外的支撐和保護,更容易更換或粘貼新鞋底。
7.皮革和合成材料。皮鞋有伸縮性,透氣性好,穿著舒適。經過壹段時間的磨合,新鞋會變得更加合腳。選鞋的時候要選小壹點的,因為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鞋子會被拉長,也就是變形幅度會大壹些;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有些皮鞋加了襯裏,以限制鞋子的變形範圍。這樣的鞋子可以選擇稍微大壹點的。合成材料制成的鞋子更輕、更軟、伸縮性更差。合成鞋壹般沒有皮鞋透氣,穿久了出汗的問題更嚴重。好在合成材料不怕水,可以經常刷,皮革就不要經常刷了。市面上有專門的鞋子除臭劑,可以試試。
偏方,用白酒噴到鞋裏,也能起到壹定的殺菌除臭作用。
8.最後壹種。最後壹種是指鞋子的形狀。鞋子的造型決定了鞋子是否合適,性能如何。鞋楦造型是立體模具,在鞋楦造型外面包裹縫制整只鞋。
鞋楦的形狀分為普通型和足弓型,基本上是由鞋底(主要是足弓部分)的形狀決定的。因此,鞋底分為平底和拱形底。
平底的形狀就像放松的鞋底的形狀,以及它的各個部分(腳趾、腳跟、足弓等。)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對於普通的楦型鞋來說,腳掌上面的部分是和鞋底縫合在壹起的,所以從鞋內側看,是壹個完整的足型鞋底。拱形鞋底完全不同。基本上,整只鞋是由壹整塊布料制成的。鞋底經過立體裁剪,然後縫合。妳從鞋內看到的是壹條縫,而不是封閉的鞋底形狀。
平底壹般是平的,甚至微微上翹,而拱形鞋底使鞋底向下彎曲,向大腳趾方向彎曲(整體形狀有點像香蕉)。這種扭曲(或稱“不對稱”結構)使攀登者的身體重量集中在大腳趾上,力量的集中使他在競技或抱石路線中占有優勢,因為集中的力量產生更大的摩擦力,可以精確地踩在壹個小支點上;但是這種專註對於爬裂或者長時間佩戴來說更痛苦。平底鞋的整個受力都分布在鞋子前腳掌上,各部分的壓力比較小,而彎曲嚴重的拱形鞋底基本都集中在大腳趾上,所以這樣的鞋子在腳趾處磨損特別快。因此,建議用戶擁有兩雙以上不同類型和用途的鞋子,整體使用壽命是壹雙鞋的兩倍以上。
平底壹般比較寬,長時間穿著舒適,適合長距離攀爬和爬裂縫。足弓底更貼合腳,足弓更高,可以獲得更好的腳感和支撐,適合攀登難度較大的路線,如比賽、抱石等。
9.鞋底的結構和性能。攀巖鞋根據用途不同,鞋底結構也不同。鞋底分為兩層,中底和橡膠鞋底。中底夾在鞋底織物和橡膠鞋底之間,壹般由不同硬度和彈性的合成材料制成,主要起支撐作用,外面的橡膠鞋底提供摩擦力。壹般壹個牌子的鞋子都用同樣的橡膠。除了橡膠底的厚度不同,鞋子整體的硬度差別很大,主要是因為中底的不同。堅硬厚實的中底對腳的支撐能力強,適合長距離攀爬天然巖壁,技術相對較差;鞋底又薄又軟,適合競技攀巖抱石,當然磨損快得多。為了追求極致的靈敏度,甚至有些登山鞋省略了中底層,直接將鞋底橡膠粘合在鞋底的面料之外。這種鞋底非常柔軟,腳趾幾乎可以“挖”出凸起的支點,適用於高難度的仰角或屋檐路線,或者平板(角度小於90°,但幾乎沒有凸起的支點,完全依靠鞋底的摩擦力)攀爬。
10.領帶,Velcro和拖鞋。系帶鞋可以微調,特別是“裹腳”。通過調節鞋帶的松緊,可以獲得不同的鞋支撐性能。如果鞋帶松壹點,鞋子縱向會更軟。相反,它提供了更強的支撐。這樣的鞋子可以有更廣泛的用途。
粘扣鞋穿脫方便,調節快捷靈活,腳底運動更舒適,但也意味著固定力和支撐力相對不足,尤其是長時間攀爬後,腳會有在鞋內“打滾(打滑)”的感覺。對於壹般的競技路線或者抱石問題,壹條路線的全程只需要幾分鐘,不明顯;但是,這是長距離多級攀登必須考慮的問題。使用“腳塞”或其他需要腳扭動的動作時,掛鉤可能會意外打開。
此外,還可以看到拖鞋式的登山鞋,鞋子用彈性橡皮筋固定,有的輔以拉鏈。這種結構的鞋子最簡單,壹般也比較便宜。拖鞋式的鞋子腳比較軟,因為沒有鞋帶或粘扣的束縛,所以特別敏感,但固定和支撐力不足,受力時會變形(變形程度通常由腳決定)。壹般拖鞋登山鞋都是用薄底無內襯,讓妳能感受到最輕微的起伏,而且踩點特別堅定,用腳尖勾的動作也很好用。拖鞋鞋子的尺碼必須非常小,否則使用後跟掛鉤的技術幾乎肯定會以失敗告終。通常更適合室內巖壁訓練,抱石或者競技路線。此外,由於省略了鞋帶和粘扣的厚度,鞋子的整體高度更小,特別適合有細裂紋的攀爬。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稍微大壹點的尺寸,使腳趾在鞋內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