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舟節和大龍舟節
“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老黃縣周邊的民間每年農歷五月有兩個端午節,五月初壹為小端午,五月初五為大端午。
端午節,或稱龍舟節,古稱龍舟節、瑞陽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這也是為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據說他在太陽沈沒後沈入了古洛河。
小龍端午節源於膠東地區壹個感人的民間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棲霞有壹戶姓李的人家,老兩口很幸福,晚年有了壹個孩子。但孩子出生後,竟然是壹條黑龍,他媽媽當時嚇得要死。他的父親看到後,拿起壹把斧子朝龍使勁砍去,卻發現只砍下了壹條尾巴。黑龍忍痛直奔北海,常年不敢回家。他只是每年春秋兩季回來探望母親,因為沒有更多的。後來老李禿了尾巴,去了東北的壹條大河。在河裏,住著壹條白色的鰻魚,支配著整個聚會。他們為黑龍和白鰻的地盤而戰,幾天來不分勝負。後來,禿尾巴的老李給膠東老鄉做了壹個夢,求他們在五月初壹幫河。當他們看到河水是黑的,他們把食物扔進河裏,幫助它打敗白鰻。生活在那裏的膠東人深受白鰻之害。聽說家鄉的黑龍要為人民除蟲,他們非常高興。在五月的第壹天,他們壹大早就帶著五月初五端午節的食物來到河邊。他們見河水黑了,就把雞蛋和粽子扔到河裏給禿尾老李吃。結果,他們趕走了經常危害人民的白鰻。從此,黑龍就生活在這條大河裏,人們稱之為黑龍江。自從禿尾老李鎮守黑龍江以來,這壹帶年年風調雨順,莊稼年年豐收。為了報答黑龍的恩情,每年農歷五月初壹,到關東附近旅遊的膠東人都會煮雞蛋,把餃子送到河裏給禿尾老李吃。經過歷代,它逐漸演變成膠東人的小龍端午節。直到現在,龍口(原名黃縣)民間每年都要慶祝兩個端午節,它們被稱為小龍端午節和大龍舟節。
黃縣的端午節雖然大小不同,但兩個節日是壹樣的。在過去,在節日期間,“敏蒯(舊政府負責抓人的官員)在武術領域使用他的角技能表演柳樹”,和“婦女打扮艾虎發夾,艾葉,劉樺和佩珠符辟邪。是日多蓄艾”(清代同治黃縣誌,民國黃縣誌)。
早些年,端午節被塗上了濃郁的民俗色彩,使這個古老的節日變得神秘而有趣。節日前幾天,婦女們先把麻染成黃色,然後用紅線綁成壹個壹寸左右長的小笤帚和小炊事笤帚。聰明的婦女還制作石榴、桃子、老虎、老鼠等圖案各異的精美香囊,裏面裝滿中草藥,節日時戴在身上。據說它們能治病。
端午節早晨,在門楣中央插上艾蒿的新鮮枝條,稱為插艾蒿。有孩子的家庭要在手腕上系上像手鐲壹樣的五顏六色的絲線,稱為“五絲”、“束線”。直到節後第壹次下雨,它們才被解開,被扔進雨裏沖走。
在這壹天,人們還喝雄黃酒,或者把雄黃酒放在孩子的耳朵和鼻子上,以避免瘟疫昆蟲的入侵。
有些人在日出前用桃花心木刻刀劍,說將來可以用來辟邪。民間廣為流傳,端午節早晨捉壹只青蛙,往肚子裏塞壹錠墨水,後來用這種墨水磨成墨水,用筆在患處摩擦,可以用來治療脖子上的火。有意思的是,民間還有壹個口訣:“太陽從東方升起,神筆在手,百病不死。”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龍口人已經拋棄了過去的舊習俗,但他們仍然慶祝兩次端午節。在節日的這壹天,仍然插艾條,包餃子,煮雞蛋,舉行家宴。禿尾老李這個古老而美麗的童話,也在民間代代相傳,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