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血管運動性鼻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血管運動性鼻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由於誘發因素多,發病機制復雜,治療時應采取綜合措施。

(壹)避免或消除誘發因素

改善工作條件和環境,掌握生活節奏,穩定情緒,不要太累太緊張。必要的心理治療或暗示性的語言,有時也能取得明顯的效果。如果是內分泌因素引起的,應酌情邀請內分泌專家協助治療。

(2)藥物治療

應根據病情變化選擇藥物。

1.以鼻塞為主要癥狀的患者可選用鼻減充血藥。但在應用中應註意藥物性鼻炎的發生。可以采用間歇或交替給藥。三磷酸腺苷鈉(ATP),每次40mg,壹日三次,對緩解鼻塞有顯著效果。最近證實ATP可能是另壹種擬交感神經藥。

2.抗組胺藥的許多非免疫因素可導致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因此抗組胺藥在許多情況下仍然有效,鼻癢、打噴嚏癥狀明顯者可優先選用。

3.抗膽堿能藥物適用於以流鼻涕為主要癥狀的患者。Iparatropiumbromide氣霧劑,每鼻孔80μg,每日4次,可有效控制流鼻涕。

4.腎上腺皮質激素在細胞內外各個層面發揮非特異性的抗炎作用,因此對部分打噴嚏癥狀明顯、鼻涕多而水樣、鼻粘膜水腫明顯的血管運動性鼻炎病例有顯著療效。

(3)手術治療

有下列情況之壹者可考慮手術治療:①保守治療1年以上,癥狀不可控,有加重趨勢;②鼻結構解剖畸形明顯影響通氣或鼻竇引流;③鼻粘膜增生性改變或大息肉等不可逆的病理組織。

1.解剖畸形的矯正可加重血管運動性鼻炎癥狀的鼻結構畸形主要是鼻中隔偏曲,嚴重者常與鼻甲接觸甚至壓迫。這種長期的刺激不僅會加重局部的炎癥反應,還會經常引起頭痛。鼻腔狹窄也是壹種常見的解剖畸形,主要引起鼻塞。鼻孔狹窄常因鼻外側軟骨塌陷所致。有人稱之為結構性鼻炎,是因為鼻腔解剖畸形導致的鼻部癥狀。早期矯正上述畸形,可明顯緩解癥狀,甚至治愈。

2.切除不可逆組織明顯引起鼻塞增生肥大,鼻粘膜長期水腫形成的鼻息肉應及時切除。

3.降低鼻內神經的興奮性。切斷副交感神經纖維對鼻腔的控制,降低其興奮性。此類操作包括:

(1)巖淺神經切斷術Ziegelman(1934)首次倡導此術式治療血管運動性鼻炎。國內樊中(1987)用此術式治療血管運動性鼻炎11例,均有明顯的近期和遠期療效。但由於手術需要開顱,壹般患者不容易接受。

巖淺神經是簡單的副交感神經纖維,來自腦橋淚腺核,進入內耳道,稱為中間神經。它下行至面神經膝狀體段,然後進入巖骨管,往前走。面神經管斷裂後,在巖部前方的巖淺大神經溝內,行至硬膜外,經三叉神經節或下頜神經下至斷裂口,與頸內動脈周圍交感神經發出的巖深神經匯合,形成翼管神經。根據林等(1985)對30具成人屍體60側的研究,巖淺大神經全長為15.38±1.91.4mm,近端長3.64±1.4mm;遠端為溝段,長11.73±2.69mm。全段橫徑較細,約0.42±0.09mm,伴有微小血管,動脈多來自硬腦膜中動脈後支。這條神經的溝深淺不壹。7根神經幹(11.6%)完全隱藏在溝內,溝的兩個邊緣在神經幹的淺面形成狹窄的骨縫,難以切斷溝內的神經幹。

在巖淺大神經的外側,有巖淺小神經,基本平行排列,平均橫徑為0.36±0.09mm,多數走行於骨管內,少數走行於骨溝內。術中應註意不要誤認巖淺大神經。

面神經管裂孔與前棘孔和後弓狀隆起的距離約為65438±0cm,且呈壹條直線。面神經管裂孔處有銀白色致密結締組織膜和硬腦膜粘連,是手術的重要解剖標誌。

手術方法同施皮勒-弗雷澤三叉神經根切斷術,可利用顳骨中顱窩。手術場地大。病人采取半坐位,以降低顱內壓,減少手術區出血。氣管內乙醚麻醉或普魯卡因局部強化麻醉。距耳屏前部3cm處,自顴弓至顳骨後部縱向切開皮膚7cm,分離顳肌和骨膜,用乳突牽開器左右牽拉,用電鉆和咬骨鉗切出直徑4 ~ 5 cm的圓窗孔,下部盡量低至顱底,由外向內分離顱底硬腦膜。首先可以看到弓形突起,然後順著硬腦膜中動脈找到棘孔。巖淺大神經位於足弓隆突與棘孔之間,其運行方向大致平行於巖骨長軸,距這兩個標誌約1cm。之後外節進入巖骨,觸及膝狀神經節;其前內側段在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下走行,進入破裂孔。此時,用剝離器將弓狀突起稍微向前向內分離,即可看到紅色的神經纖維。纖維組織常附著在巖淺大神經和硬腦膜之間,分離操作壹定要小心,不要強行撕裂,以免損傷膝關節,引起面癱。確定巖淺神經後,最好將其切斷或在其溝內原位電灼,不宜挑起牽引,以免面癱。Gardner和Nosik(1951)主張切斷神經幹2 ~ 4 mm,防止再生引起的癥狀復發。在超深溝槽型病例中,可以從溝槽的裂縫中插入微電極,以通過電烙術破壞神經幹。註意不要接近面神經管裂孔,以免損傷面神經。如有滲血,可用電灼止血,然後將切口分層縫合,術後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2)翼管神經含有進入鼻腔的副交感神經纖維。Malcomson(1959)最早提出通過鼻中隔橫斷翼神經。此後,各種外科手術相繼報道,均聲稱療效良好,但對遠期療效的評價不壹。手術可控制噴嚏和水樣鼻涕,但鼻塞改善較差。術後幹眼不適是常見的並發癥。

翼管神經包含來自較大的巖淺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的節前纖維和來自較深的巖神經的交感神經的節後纖維。兩種神經纖維在破裂孔處匯合,在翼管內前移,更名為翼管神經。此神經自後向前穿過翼腭管至翼腭窩內側,在其深部上方加有蝶腭神經節,從中發出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的節後纖維,經上頜神經顴支和交通支加至淚腺,供淚腺分泌。

翼管神經外口呈漏鬥狀,位於蝶骨外下部、翼突內板頂部、圓孔內下部和蝶竇自然孔外下部。圓孔與翼管外口之間有骨脊。作者發現,如果從前鼻孔沿鼻中通道插入圓頭探針,在後鼻孔外側上方約1cm處,觸及漏鬥凹陷,即翼管外孔,將是手術位置的標誌。

蝶腭孔與中鼻甲後端的關系:100例中,蝶腭孔在中鼻甲後方,占95%;5%位於中鼻甲的後方和上方。

①上頜竇入路可分為以下四種方式:

戈爾丁-伍德法按-盧上頜竇根治術切口,做前壁骨窗,切開後壁粘膜,做成方形粘膜瓣,翻下,切除後壁骨,註意不損傷其下骨膜。完全止血後,用鈍器分離骨膜進入翼腭窩,剝離脂肪組織,找到上頜內動脈用銀夾堵住,小心剝離深,以免損傷小靜脈,防止出血。暴露蝶骨體前部,找到圓孔。上頜神經穿過該孔,患者觸摸時會感到疼痛。從圓孔向下看,1cm內有壹漏鬥狀凹陷,即翼管神經孔。用刀從翼口處切下組織,用電刀燒灼斷端,或用骨蠟堵塞翼口。以下步驟與柯-陸手術相同。

Nomura的方法與Golding-Wood的方法的不同之處在於,在打開上頜竇後,將其後內角的粘膜切成瓣,並向上翻以暴露骨壁。翼口位於上頜竇後壁的交角處,即頂底中部的後方。首先,去除相交處的後墻骨頭,做壹個窗口。然後向內擴張,切除壹部分上頜竇內側壁。在鼻腔外側壁粘膜和上頜竇後角膜之間插入骨膜剝離器。因為上頜竇後壁與蝶骨前端的距離越靠近顱端越大,越靠近尾端越小,甚至兩者完全愈合,所以使用的剝離器要從尾端沿著蝶骨前端到顱端尋找翼管口。找到後,用電刀燒灼管口的組織,然後切斷管口出來的組織,包括翼神經、翼動脈和結締組織,用骨蠟填充管口。粘膜瓣復位,按克-陸手術對孔,縫合切口。這種方法的特點是不需要解剖翼腭窩內的窩,可以節省時間。

Legent法先經上頜竇開放篩竇(馬得利手術),發現篩竇-上頜竇腔室,向外擴張至眶內側壁,下行至腔室下閾值。此處沿上頜竇內側壁看,翼口位於篩竇-上頜竇內側段,上頜竇內側壁平面。按上述方法切斷翼神經。這種方法最適合治療復發性鼻息肉。

布郭萱經上頜竇打開篩竇,從鼻孔沿中鼻道插入圓頭探針,觸及後鼻孔外側上方約1cm處的漏鬥狀凹陷,即翼孔。其上方有壹縱行的小骨脊,患者向外感到劇烈疼痛(因觸及圓孔內的上頜神經所致)。這壹現象可以作為翼孔定位的參考。翼孔至前鼻孔的深度為6 ~ 7 cm。探針插入翼孔後,從上頜竇前壁窗口可見,是翼孔定位的可靠標誌。清理篩竇氣房和篩竇與上頜竇之間的骨脊,使孔清晰顯露,用刀切斷翼管孔出來的神經、動脈和纖維組織。用純石炭酸腐蝕孔內殘端,不用電刀或電凝,防止電流刺激引起眼部並發癥。碳酸腐蝕可以阻止翼動脈出血。為防止神經再生,可用骨蠟封閉翼管神經孔。該方法適用於復發性鼻息肉的治療。為了研究,術中可取出壹小段翼神經,制成病理切片(圖1)。

圖1經頜翼神經切除術

Williams(1983)報道術中用8W二氧化碳激光束在上頜竇後壁內側橫斷翼神經,12例術後效果良好,反應輕微。

②經鼻入路可分為以下三種方式:

馬爾科姆的方法是鼻中隔法。1959出來了,明尼斯(1971)後來采用了。方法:在鼻中隔粘膜下切除術的基礎上,將粘骨膜剝離至蝶竇前壁,再向兩側剝離,到達翼突根部,即後鼻孔骨壁後上部,距骨緣約1cm,可摸到翼管神經孔漏鬥狀凹陷。在良好的光照條件下,有時可以看到翼神經孔,然後將電凝針插入孔內,破壞翼神經。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組織損傷輕,操作簡單,可壹次性雙側手術,感染機會少,但缺點是方向偏差,盲目手術。

帕特爾方法是直接通過中鼻道。局麻下,雙側下鼻甲向外折疊,中鼻甲向內折疊,以擴大手術空間。將Killian長鼻鏡放入其中,看清後鼻孔外上壁,以中鼻甲附著處下部為標誌切開粘骨膜,向四周分開,找到蝶腭孔和翼孔。首先,我看到了大半圓形的蝶腭孔,從那裏插入了壹條纖維索,與鼻粘膜相連。從蝶腭孔插入探頭,0.5cm左右,如果有固定感,會到達翼孔。將小鐮刀刀放入孔中,切斷翼神經及其伴行的翼動脈。如果有搏動性出血,用腎上腺素紗布按壓幾分鐘止血。為了防止神經再生,可以用電極燒灼神經殘端(作者主張用純石炭酸腐蝕),用骨蠟封閉翼管孔,最後用凡士林紗布填塞鼻腔。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操作時間最短。缺點是不適合治療復發性鼻息肉。術中探頭容易進入蝶竇或篩竇的自然開口,需要仔細觀察和避免。使用鼻內窺鏡輔助手術更方便。

Kamel法是鼻內窺鏡下的翼管神經切斷術。患者仰臥,鼻腔用4%可卡因或1%丁卡因加0.1%腎上腺素麻醉。麻醉集中在中鼻甲、中鼻道和嗅裂。用1%利多卡因麻醉中鼻甲粘膜。使用0°和30°鼻內窺鏡,向外折斷中鼻甲的後端以暴露上鼻道的後部。如果中鼻甲後端過大,應切除。固定上中鼻甲後端之間的蝶腭孔,用鐮刀狀刀在蝶腭孔後緣縱向切開軟骨膜,向前分離確認蝶腭孔後緣,小心地做橫向和後骨膜下分離,到達翼管開口,顯露翼管神經。在內窺鏡的明亮視野下切斷翼管神經。術中如遇蝶腭孔狹窄,可用刮匙刮開擴大,如有出血可用電凝止血。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兩邊同時操作。

③手術由Chandra(1969)和Mostafa(1973)在氣管插管全麻下經腭入路進行。先將咽部填滿,放入開口器中,在硬腭後緣前2cm處做弧形切口,兩端到達最後壹顆磨牙,避開腭大動脈到達骨面,剝離粘骨膜,露出腭腱膜。在硬腭後緣切開軟腭,切除硬腭後緣骨約5mm,暴露鼻咽腔後側壁翼內板粘膜。以咽鼓管開口和隆突為標誌,在6倍手術顯微鏡下進行手術,黏膜內註射0.1%腎上腺素,做L形切口。長臂在隆凸上方,從後向前;短臂在鼻咽腔後壁和外壁之間,自上而下剝離粘骨膜,暴露翼突內板至其上緣及其與枕骨基底的交界處,此處後外側為破裂孔,頸內動脈走行於其中。不要損壞它。翼管位於翼突上緣骨質疏松處2 ~ 3 mm,為象牙狀骨管。磨這個管找到神經,用鉤子挑起切斷,電灼其中央斷端,然後復位黏膜,縫合腭部切口。

④非手術性翼神經切斷術

翼管神經冷凍系統由Pochvinals和PochBrato於1977年首創。尹中柱(1983)用的是BYD-1冷凍器,冷凍器是用上頜竇穿刺針改裝的,長度80mm,內徑1mm,外加矽膠管做保溫。按照上述方法,將冷凍頭從前鼻孔插入翼管孔,降溫至-196℃20 ~ 30秒,在管口冷凍直徑為1.5 ~ 2.0 cm的冰球。快速復溫後取出冷凍頭,切斷翼管神經。這種方法也破壞了蝶腭神經節。術後可有反應性頭痛、眼痛,1 ~ 2天內消失。

翼管神經的電灼始於波特曼(1982)和基爾坦(1984)。支等(1987)在鼻表面麻醉下,用長針經蝶腭孔至翼孔進行高頻電灼術,408例有效率為80%。

翼管內註射藥物可破壞神經組織,如95%酒精、復方奎寧等。宋昌祥和李德勝(1984)用這種方法治愈了大量病人。作者認為,翼管上壁可能存在天然骨缺損,註射劑量必須限制在0.5ml以下,以避免腦膜刺激。

(3)篩前神經切斷篩前神經是三叉神經眼支的終支,含有來自睫狀神經節的副交感神經纖維,與篩前神經壹起分布於鼻腔前方。鼻腔的前部也是鼻腔漿液腺的高密度區域。據此,蔔郭萱(1989)提出同時切斷篩神經和翼神經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管運動性鼻炎的癥狀。

三叉神經的第壹分支是動眼神經,進入海綿竇後分為三支,即額神經、淚腺神經和鼻睫神經。鼻睫神經向前穿過眶上裂進入眼眶,將篩前神經和篩後神經分開。來自動眼神經核(Edinger-Westphal核)的副交感神經纖維替代睫狀神經節中的神經元,並與篩前神經合並,形成具有感覺纖維和副交感神經纖維的混合神經。篩後神經只有感覺纖維,沒有副交感神經纖維。

篩前神經在眶內向前、向內走行,在上斜肌和內直肌之間,與篩前動、靜脈匯合,經篩前孔進入篩前竇氣室,在篩竇上壁橫穿入前顱窩,位於硬腦膜外,到達篩前梳前部側面,經小裂隙下行進入鼻腔。鼻腔前上部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前者供應鼻腔和額竇粘膜,後者供應鼻根和鼻背皮膚。篩前神經的鼻內側支分為供應鼻中隔的分支和供應鼻腔側壁的分支。鼻中隔篩前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纖維有時可進入篩骨的垂直板,然後外出供應鼻中隔前上部的大量漿液腺。篩前神經眶內段橫切面可見四個神經纖維束組成,El-Badawi乙酰膽堿酯酶染色呈棕褐色,顯示副交感神經纖維。

①局麻下眶入路從眶緣內側做弧形切口,切斷內眥韌帶,在骨膜下沿眶內壁剝離,在距眶緣約2cm處找到篩前孔。可見篩前神經和篩前動脈被纖維束包裹,遊離切斷神經,傷口兩層縫合。這種方法簡單,但術後可能會留下疤痕。

②鼻內電灼術:在鼻中隔上方由前向後進行表面麻醉。篩神經的鼻中隔支(位於鼻中隔的前上部,靠近鼻後部,與眶下緣平面齊平)通過電灼或電凝切斷。壹次做壹邊。術後可能出現打噴嚏和流鼻涕,數小時後反應消失。如果癥狀復發,可以對側進行同樣的治療。該方法的長期有效率約為86.6%。電灼部位不準確會影響療效。

③鼻內窺鏡輔助下經鼻內篩竇開放行篩竇入路,去除前篩竇氣房。經鼻內鏡觀察,可見篩前神經和篩前動脈在篩竇頂壁的側方相互伴行,較薄,呈淡藍色,可用電灼法切斷,不損傷頂壁,以免損傷硬腦膜。這種方法適用於鼻息肉患者。

  • 上一篇:貓如何在體外驅蟲?
  • 下一篇:核桃果肉怎麽包裝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