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本姓李明兒,字伯陽,或蜀伯陽,生於春秋末期,生卒年不詳。據《史記》等多部古籍記載,老子春秋時為古縣人,死後古縣戰國屬楚國,漢代屬楚國。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後被道家尊為始祖,稱為“王座老先生”。在唐代,他被認為是李的祖先。
老子在周朝擔任藏牧,以博學著稱。有壹次,孔子去見周,向他要壹份禮物。春秋末期,天下大亂,老子想棄官歸隱,於是騎著青牛西行。當我到達函谷關時,我被海關關長尹邀請去寫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其思想核心是樸素辯證法。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教,不言而教。政治上,講究物極必反的道理。在修身方面,註重謙誠不與人爭的修行,是道家雙修的始祖。
老子對世界的影響
老子的著作和思想已經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的影響不僅在道教內無與倫比,在道教外也是深遠的。其影響不僅包括哲學、宗教、政治、經濟學、社會學、美學、倫理學、文學藝術、心理學、教育學、邏輯學、修辭學,還涉及醫學、養生、氣功、軍事、管理、建築、園藝等諸多領域。
早在18世紀,壹些西方國家就有很多版本的《老子》。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道德經》在歐洲的譯本已經超過60種,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知名學者都對《道德經》進行了深入研究,並且都有專著或專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聖人之壹。雅斯貝爾斯提出“軸心期”理論後,在《大哲學家》壹書中將蘇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穌列為“思想範式的創造者”,將老子列為“原初形而上學”。老子的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