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稱世紀m: n
別名化堿(生濟總錄)、堿(本草宜顏補)、灰堿(綱目)、水堿(本馮靜元)、砂安、幹餅藥(托克族全書)。
來源是從蒿屬、蓼屬等草灰中提取的堿汁,面粉加工而成的固體。
化學成分傳統燒堿主要含有碳酸鉀、碳酸鈉等無機物,以及澱粉和蛋白質。
性品味
鹹而苦,溫。
1簡編:性硬,性溫,微毒。
2《醫林綱目》:辛澀,寒。
功能指示
軟堅散結,解痙化痰。治療腫塊,窒息隔膜,惡心,星雲和疣。
2《綱要》:殺牙蟲,除網,治噎惡心。用石灰爛筋,破潰,癰,瘰癧,化瘀,點痣疣贅痔。
用法用量:內服:丸散服用,外用:研末撒施或敷用。
關註“本草靜姝”:對於腹瀉,胃薄者不宜服用。
附加處方
1:三錢、山茶三涼、阿魏、半夏(皂莢水制)。最後,服用阿魏阿魏醋制成糊狀藥丸。(《采摘方圓》)
2治拳毛倒睫,用刀略劃,用藥泥化眼細胞。從倒睫開始也是:石堿壹塊錢,石灰壹塊錢。用醋混合它。(《采摘方圓》)
3.用生物堿填補牙洞。(《儒教》)
4痣、疣、疣的治療:花堿、礦灰用麥稭灰汁煎煮,幹燥,分末。針刺穿刺,水調穴,三天上去,需要新的平臺才有效果。(《盛記總錄》)
摘自*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