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大全 - 古籍中小腸疾病簡介

古籍中小腸疾病簡介

小腸病是疾病證候的名稱,是六腑的癥狀之壹。小腸充滿胃中的水,主體轉清濁,與心表裏。其病分寒熱虛實,多因客寒積熱,氣滯或氣虛所致。臨床表現多為排便困難,也可見心經癥狀。《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證表》:“小腸病人,小腹疼痛,腰疼,控制睪丸。”《金匱要略:五臟風寒蘊結證合治》:“小腸寒者,便血重;有熱度,必是嫉妒。”《太平盛輝方》卷四:“徐若寒,寒為腸痛,跳,初來此處,尿多,此亦為小腸之寒。”還有,“小腸其實是生熱的,熱引起心口急性麻木、張口、舌苔生瘡、體熱來去、出汗、體重不適、小腹脹、小便不利,也是小腸實熱的癥狀。”《雜病源流:小腸病源流》:“小腸氣,小腸病,小腹引睪丸,連腰脊柱也痛。”“小腸癰,小腸火病,...其癥狀為發熱、惡寒、脈搏快、皮膚交錯、急性腹部腫脹、壓痛、大便重、小便停滯。”治療應該是疏通小腸,清心瀉火。

具體可參考百科詞條:小腸疾病[最後修訂於2065 438+05/9/110:06:55 * * * 375字],以下結果為自動匹配,不排除有無關內容,請自行區分。

  • 上一篇:哪些城市適合過敏性鼻炎患者定居?
  • 下一篇:關於假性濕疣。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