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綜合征因其臨床表現而得名,如皮膚或粘膜發紅,看起來像丹毒的顏色。《外科大獲成功》中說:“患丹毒的人,因丹毒的出現而突然變紅。”因部位不同,有“火丹”、“六火”、“內丹”、“蚩尤丹”。
對該病最早的記載見於《內經》,稱為“張丹”,孫思邈《錢進方》稱為“天火”。
[識別]
常見綜合征
濕熱化火成丹毒(絲蟲病):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周身疼痛,局部皮膚紅、腫、灼痛,邊界明顯,多發生於下肢,受累的棘突間核亦可腫脹疼痛。反復發作後,皮膚可增厚腫脹,稱為“象腿”。脈滑,苔黃膩。
風熱致火丹毒(火丹毒,大頭瘟):多發生於面部皮膚(起初或近耳,或近鼻),紅熱,很快蔓延至面部或頭部。皮膚光澤緊張,有時出現水泡,眼瞼、耳翼、嘴唇腫脹,全身伴有畏寒、高熱、頭痛、口渴、惡心、反胃。
肝膽濕熱丹毒(內丹):壹般生於腹腰,皮膚發紅,灼痛,寒熱,口苦,脅痛,小便短赤,脈滑,苔黃膩。
胎兒丹毒(俗稱泳火):多見於嬰幼兒。形似雲,風吹起來又癢又疼,或發生在手腳,或發生在頭、臉、胸、背。兒童煩躁不安,腹脹和發熱,這往往發生在壹個地方,然後蔓延到其他地方,有時它可以在短時間內蔓延到全身。"
判別分析
什麽樣的情況可以告訴我?